•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_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04-04 03:25: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公平机会与共享增长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并没有实现包容性增长。因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包容性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 包容性增长 路径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致辞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理念。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包括三个相辅相成的支柱:一是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为人们创造发展机会。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仅有增长的速度是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口的增长,着眼于为其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就业机会。二是提倡机会平等。一方面,要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职务升迁、资源利用等方面;另一方面,要确保人人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获得信息等方面。机会不平等会使经济效率更加低下、加大政治冲突以及制度的脆弱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确保人们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不仅对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进行调节,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为全体人民构建社会安全网,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公平机会与共享增长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孙翎,2010)。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城镇化进程中倡导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背景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列茨教授把我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我国在21世纪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城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我国,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大幅向外围扩张,并进一步强化其对整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迅速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三是农村地区通过自身的非农业化而转为中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但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未实现包容性增长,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进程中阶层发生分化
      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尽管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试图缩小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一直在扩大,从1978年前的1∶2.36扩大到了2010年的1∶3.55。如果将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也算在其中,这个比例将扩大到1∶4以上。不仅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劳动收入(工资、奖金和补贴等)是居民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来源。现阶段劳动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镇弱势群体人数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下岗职工、残疾人等,主要包括被征地农民和失业大学生。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可能超过1亿。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稳定,没有就业所在城市的户口,和农民工一样流动于各大城市,当中有很大比例的人没有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或享受不连续的不稳定社会保险。在国企改革中下岗的年长劳动力群体,多数人知识和技术严重老化,加上年龄偏大,再就业比较困难,经济状况较差。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比重居高不下,近年来再次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尽管工业总产值大幅增加,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各国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最高的。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只有4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作为城镇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据统计,我国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农业转移劳动力的80%以上由中小企业吸纳。由于规模歧视和所有制身份歧视,加上自身经营管理的缺陷,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扩大就业,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人们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城镇化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土地和房地产业,制约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目前,借地生财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种依靠土地开发作为发展动力的“土地财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业高利润的示范效应,加上国有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融资难、税负重、人民币升值等营商环境的恶化,各行业企业纷纷投入房地产业,忽视甚至退出原来经营的主业。其他行业的资本转移到房地产行业来,限制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必然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同时,高地价和高房价抬高了企业的营商成本,特别是房价高企透支了居民未来的购买力,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居民消费的较大障碍,给扩大内需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伪城镇化”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迁向城市,虽然他们长年居住在城市,但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政治权益等方面无法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甚至在工作上也同工不同酬,由此形成了“伪城镇化”状况。显然,在“伪城镇化”下,外来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平等分享城市各类公共服务,并不符合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而是饱含着浓重的排斥意味(李俊民等,2008)。实际上,正是囿于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的包容性增长环境的匮乏,不仅使大量外来农民工被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而且城镇原有的弱势贫困居民,也在城镇化进程中日趋边缘化,成为被排斥的群体。
      (四)城镇化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12年间减少了1.25亿亩。二是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排放量大,特别是在城镇开发和拆旧造新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钢材、水泥、玻璃、化工材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也影响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三是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供给形成了较大压力,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我国城镇将面临水资源短缺、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三重压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策略
      (一)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居民收入增加的基础。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 对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二)开发人力资源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
      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人们提供参与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公平竞争中实现充分就业,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促进就业的同时持续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平均报酬水平,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免除竞争者的后顾之忧。服务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因此,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以金融、信息通讯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行政垄断性服务业的改革,完善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益。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加快金融结构改革,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特点的金融结构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创业板市场和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企业发展方面,要实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发展机会的均等。
      (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内容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设施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日渐增大,这不仅脱离了城镇化的本质,也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应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对于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口,应逐步分期、分批、有条件地解决其进城定居落户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待遇市民化,使其在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本地户籍市民平等的待遇。
      (四)城镇化需立足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推进城镇化应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严格土地管理的精神,严格控制占用土地,特别要严格控制大量占用耕地。要把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应重视和加强城镇污染的综合治理,将其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标准,改善城镇环保质量,让城乡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必须根据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对土地、水源、能源等资源进行保护性地利用,对废气、废水、噪声等实行控制,使城市规划与建设在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展开,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翎.包容性增长与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N].光明日报,2010-10-19
      2.李俊民等.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J].商业时代,2008(9)
      3.章轲.中国式探路:“高代谢量”的城市低碳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9-9-3

    相关热词搜索: 包容性 城镇化 路径 进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