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凋零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祭》《四百年凋零》与《路》刊

    时间:2019-03-12 03:28: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点对于传统的领悟与反思”,于是有了这篇《文化祭》(刘�,《路》刊高中版,2006年11期)。原来,历史是不容忘记的。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列宁语)。刘�仅仅是一个高三学生,他无力改变历史,也无力改变一些人们忘记历史的现实。不过,他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放胆直言,针砭时弊。他不甘“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被所谓‘现代’所同化”,他怀着苍凉和悲愤的心情,直抒胸臆。他决心要净化被“速生偶像和快餐文化”所污染的文化阵地,决心保持传统的优秀文化本色,于是大声呐喊,以笔为投枪、为匕首,直刺文化痼疾,横扫“治学、教育、祭祖、礼法”四个领域的文化垃圾,其心可鉴,其情可表,其志可嘉。但是,面对许多因素造成的思想荒漠,心灵空虚,文化凋零,惰性十足的现状,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无告、无助、无奈、悲悯、悲愤和哀怨。
      《四百年凋零》(刘�,《路》刊高中版,2006年12期),就历史积案中拣出袁崇焕个案,激扬文字,议论风生,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语锋尖刻,讽喻浓烈。以散文笔法,第二人称,和历史面对面对话,亲切之中不失冷峻,愤慨之中不失活脱。变换不同角色,嬉笑怒骂,击节高歌。立论乖巧,层层剥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开启了学术论文和判案记录的另一种写法(惜文才有余,史证不足)。 如果说,《文化祭》是“警世、醒世、喻世”三言的续篇提纲,那么,《四百年凋零》则是其中的章节。出自于中学生之手的《文化祭》,“视野之开阔,思考之深入,史实之熟稔,史料之信手捻来,语言之丰富,表述之从容,令编者惊讶”;同样,《四百年凋零》,对历史的臧否,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思想之深度,知识之广度,语言之力度,“令编者心颤、震撼、惊叹”。尽管它的主旨和例证不一定为主流派所认同,但它却是“挑战潮流和守护底层的知识暴动”(韩少功语),从而具有长远的振聋发聩的作用。
      如果刘绸不忘编者的期望,做到严文井先生的嘱托:“不崇拜权威,不走捷径,不怕寂寞,不急于出名,有了稿费要领取,但不能把作品当商品”(转引自韩少功《严文井:光荣的孤独者》新京报,2006.12.07―其实刘�也心仪寂寞和孤独者)。一直坚持说真话、实话,奋勇而前行,“上下求索”,“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那么,刘碉将来的成就很可能印证季羡林对21世纪文化发展的预言:“一、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21世纪东方文化再领风骚’。”(转引自卞毓方《季羡林的免战牌》北京晚报,2006.12.06)由此,我读出了《路》刊的胆识和策略;由此,我读懂了《路》刊的光明未来。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昔日,《萌芽》发现了中学生韩寒;今朝,《路》刊推荐了中学生刘�(有编者按为证)。两者志在培养新人,慧眼识人才,同为伯乐,发现了千里马。《萌芽》是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借助王蒙等名人,选拔人才;而《路》刊靠自身功力,院内梧桐,吸引人才。二者异曲同工,春兰秋菊,各领风骚。《萌芽》,重在启蒙,培育幼苗,追求卓越;《路》刊,重在成功,航行指向,开创未来。《萌芽》,因韩寒销量大增;《路》刊因刘绸再铸辉煌。两者都是文坛上的奇葩。不过,最近,《萌芽》巧用外力,借平面媒体,大造声势,《新京报》为其摇旗呐喊,不能不说《萌芽》具有市场的理念。《路》刊,自守本土,靠特色和质量取胜,很少外援和“峰会”论坛,不能不说少了点经营之道。改革开放离不开舆论和宣传,信息的传播也多借用各种媒体(平面、立体)的张力。素有“航空母舰”美称的《路》刊,业已占尽先进文化之先,理应大张先进文化之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路》刊以为然否?

    相关热词搜索: 凋零 四百年 文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