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小学语文新视野

    时间:2019-02-12 03:22: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地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实践证明,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张弛有度,不露痕迹”的拓展,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1张弛有度
      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1.1张弛有度悟内涵。教师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搜集整合并进行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我们对文本的感受,但这些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时做的。要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教师经过删减、经过挑选的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拓展。以《三顾茅庐》的教学为例――
      师: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垒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刚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是可以感动――天地。
      师:从年龄上来看,刘备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相差几岁?(学生纷纷猜测)
      师:其实,刘备比诸葛亮大了整整20岁!(学生发出赞叹)一个皇叔竟然给比自己小20岁的一介草民诸葛亮下拜,你有什么想法?
      生:刘备太有诚心、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但不是大批地呈现,也不是机械地展示,而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点地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顺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使其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1.2张弛有度促感悟。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都有某一个交融点。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领,都有利于学生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如一位教师在解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像说话环节:“又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捕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1.3张弛有度解疑惑。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忽然提出疑问:“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其他学生听了,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这位教师并没有被学生的问题给难住,而是冷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寓言故事有纠什么特点呢?”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明白了寓言故事的特点后,教师又问:“那你们知道这个寓言故事是怎么来的吗?”看到学生一筹莫展,教师又及时补充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的由来――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说明当时(战同时期)的赵困和燕国之争,以及秦国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由于教师对寓言故事有关特点的提醒,又由于教师对背景资料的拓展,使学生在教师一张一弛的引导中停止了课堂上出现的无谓争论,更避免了“逃逸文本规则”和“过度诠释”的出现。
      2不露痕迹
      有效拓展与文本之间应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2.1不露痕迹引企盼。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地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位教师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这样引出问题――
      2.1.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1.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2.1.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2.1.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2.1.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2.1.6是呀,为什么开头不喜欢,而这里却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开头觉得“害怕”,而到课文中却又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2不露痕迹重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知道的或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课外资料都进行交流或展示。孰不知,这种满堂灌的课外拓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学。课堂中,只有适当的拓展才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胡君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接着教师用语言过渡:“同学们,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四个季节就像四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然后课件播放一年四季的美景,问:“你能用刚才的词语来描述这几幅图片吗?教师板书课题。
      此时的拓展,让学生积累了描写四季的课外词语,同时又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了理解和感受。此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胡君老师不露痕迹的拓展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2.3不露痕迹拨情弦。可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同时也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课前,一位教师在跟学生的简单谈话中,使学生了解了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及周总理忙碌的一生、简朴的一生,然后巧妙地引出:“周总理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人们常会通过写文章来寄托对他的哀思。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新视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