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中国文学史概述【苏州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突破和创新】

    时间:2019-01-26 03:35: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捧读秦兆基先生主编的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的文学史新作《文学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耳目一新,不忍释卷;思绪联翩,感奋不已。兹简谈三点粗浅感受和体会。
      一、 潜心研究文史,古稀之年论著广且专,令人神往
      秦兆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学有专攻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他长期在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任教,不但教学经验丰富,成绩斐然,而且勤于笔耕,著作丰厚,担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苏州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国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编写了包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类书《中学作文写法借鉴辞典》《怎样写记叙文》《作文之路》等在内的教育论著40多本。进入耳顺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并且更加专注、执着,潜心研究、整理、发掘苏州文史资料,编著《苏州文选》《范仲淹》《红楼流韵――里的苏州》(与朱子南合作)《苏州记忆》等书,还花三年多时间,主编了《文学苏州》一书。对教育依然一往情深!
      古稀之年的秦先生,共先后出版文艺类著作19本,其中包括《散文诗写作》《报告文学十家谈》(与朱子南合作)《文学艺术鉴赏辞典》《中外散文诗经典作品评赏》《宋诗选读》《错失沧海》《永久的询探――当代文学评论》等。中外散文诗学会举办的《散文诗世界》(成都)对他曾作专门介绍,还获得了文学创作二级作家资格。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著述已达11本。成果之丰硕,实在令人心驰神往,充分显示了当代苏州老年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
      二、 悉心编撰“史论”,多有可圈可点之亮点,可敬可贺
      苏州素以文盛著称。本书题名为“文学苏州”,在“苏州”前面冠以“文学”两字,这是对苏州文学成就和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及苏州文盛的由衷称颂。
      秦先生认为,文学和文化比较,文化比较抽象、宽泛,不易感知、保存,文学则比较具体,容易感知,也容易保存、流传。文学可以说是文化的核心。他在第一章“概说”中指出:“理出苏州文学发展的的脉络,进而把握其特质,对于认识苏州地域文化,认识我们自己身上留存的文化基因,有着很好的作用。”编著此书的目的,就是以文学为切入口,引领年青一代去窥探苏州文学堂奥,领略苏州文化底蕴,拓展视野,提高素养,培养崇尚文学、崇尚人文、崇尚美的自觉;从青年一代入手,传承、弘扬“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精神,进一步改善苏州的文化生态系统。
      全书九章四块。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文学源流”一块。第一章为“概说”,后面五章依次对苏州文学发展的孕育、成型、成长、绚烂、兴盛五个时期的成就和特质作具体介绍和分析。第七、八、九章,分别为“文学理论和批评”“文学群体与流派”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苏州”三块,着重对这三个板块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评述和探讨。除第一章“概说”外,其余各章均有“文学史论”和相应的“作品选读”两个部分,以史领文,文史结合,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结构特点。具有较强学术性的“文学史论”部分,由秦先生悉心撰稿。全书构架清晰,脉络分明。
      作者十分重视对文化基因的分析。第一章“概说”指出:“苏州文学的发展,一方面,承受外部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学发展的驱动。文化基因的变化,催发文学风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苏州文学承受着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渐臻于繁荣的影响。”在以后各章中,都从外部大环境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对苏州文学风格嬗变的影响。条分缕析,系统论述,一脉相承。
      针对以往文学史不重视土著文化的情况,秦先生提出了苏州原始文学主要是“口头流传的神话和歌谣”的观点。在第二章“孕育期(先吴、先秦时期的苏州文学)”中,重点介绍了干将、莫邪铸剑神话,蚕马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以及吴越先民歌谣《越人歌》,充分肯定了它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将苏州文学史大步前移。还指出,吴越原始文学的因子“潜存于吴文化的内部,并且成为吴地文学发展的内驱力之一”。
      第五章“绚烂期(元至清中叶)”,是苏州文学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作家。在简要勾勒了这一时期苏州文学发展的背景、态势和进程后,作者用重笔浓彩对众多的作家作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第六章“兴盛期(近百年来)”,涵盖了清末、“五四”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段。作者指出,这一时期苏州文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文学改革意识强烈和文学社团大量萌生;二是文学形式和内容呈现多元化倾向;三是文学样式的地位起了变化。对不同时段的作家既有总体论述,也有个体评析,不乏真知灼见。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文学创作,作出了“开始走向繁荣”的评价,并逐一介绍了一批在散文、诗歌、小说领域中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作家和诗人。真可谓“不薄古人厚今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在第七章中对源远流长的苏州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作了精要的介绍。春秋时期的季札将上古时期实际已经存在,但还来不及总结的经验的东西,“升华为美学理论”。晋代陆机的代表作《文赋》,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创作论著作”。宋代影响较大的诗话、词话作者有叶梦得和沈义父。明清的金人瑞和毛综岗是“用评点方式进行小说批评的大家”。清代叶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文学评论家有黄人和钱仲联两位教授。前者的《中国文学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之一”;后者则擅长、致力于笺注之学,“步武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态度严谨,多有新见”。
      作者语言洗练,严谨老到,概括力强。如第五章“绚烂期”在评价高启的诗风时,用了“爽朗清逸”四字;对唐伯虎诗的特点,称之为“不避俚俗,涉笔成趣”;对钱谦益的评语则是:“宗杜甫,得其精髓,苍凉浑厚;学李商隐,得其风神,典丽风华;慕韩愈、苏轼、陆游,得其雄奇,以议论、才学为诗,纵横恣肆。”言简意赅,评价剀切。称文徵明“诗风与白居易、柳宗元相近,淡雅隽秀,清新自然”。又称顾炎武的诗,“和杜甫的风格相近,格律严谨,沉着顿挫……被视为‘诗史’”。采用类比对照的方法,起到了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 齐心编撰“校教”,携后生登临文学堂奥,其功匪小
      《文学苏州》在关注苏州文学发展的同时,还着眼于校本教材建设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构成了区别于其他 “文学史”的鲜明特色。南通大学王志清教授据此称其是“量素质教育之身定做的”一本苏州文学史读本。
      作为苏州十中的校本教材,《文学苏州》是《校园碑文选读》的延伸和拓展。其中的“作品选读”部分由教授级高级教师徐思源等语文组教师合作编写,共襄盛举。共遴选诗文作品61篇,每一作品后面都有“作者简介”“品评赏析”“诗(或文)中苏州”“评点精粹”“相关链接”“问题探讨”等栏目,旨在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导读”。其中的“评点精粹”,收录的都是古往今来著名学者或经典论著对所选作品的精辟评价,收罗很广,很有创意,尤具文献资料价值。
      按照惯例,中文专业要到本科才开文学史,大专只开讲座,现在在高中开设校本课程《文学苏州》,这是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也是苏州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突破和创新。
      当代高中生通过教材、课外读本和课外阅读,已经读了大量的古今文学作品,犹如拥有了许多“珍珠”,学点文学史就能把这些分散的“珍珠”有机地串连起来,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史知识。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秦兆基老师就是在高中时期读了赵景深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而走上语文教育和文学研究道路的。在教师引领下,敞开心扉,同苏州乡贤前辈们神交、对话,思接千年,心骛八极,尽情遨游苏州文学殿堂,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享受啊!
      《文学苏州》出自苏州十中绝非偶然。除了苏州具有文学史写作的丰富资源之外,苏州十中是一所人文积淀很深的学校,具有自编校本教材的良好传统,拥有开展校本研究的良好环境,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基础,还拥有一批编写校本教材的高素质教师。这是学校的财富,也是学生的福祉。
      《文学苏州》诞生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之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提倡校本研究,丰富校本课程,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结构,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的有效途径。我们相信:《文学苏州》将会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将会推动校本研究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开展,将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深层次发展,而其本身也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5021)

    相关热词搜索: 苏州 史研究 突破 创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