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0-02-26 11:44: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1995年以前,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信贷膨胀明显。但1995年以后,金融体系流动性发生重大变化,存贷差出现并逐步扩大,存贷比持续下降(见图1)。截至 2006 年末,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1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3%,存量贷存比降至67.16%,增量贷存比降至62.5%,存贷差与贷款余额之比也从1997年的9%升至2006年末的49%,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就有49元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图1:近年流动性相关指标变动趋势(略)       

                                                  


    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学家认为的“流动性陷阱”在我国金融运行中初现端倪,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流动性过剩问题列入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表明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容忽视,有效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升金融体系运营效率,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  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指金融机构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量,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时,就称之为“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已成为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持续发生已带来不良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银行盈利空间缩小,经营风险加大

    由于社会资金过多流入银行,而货币市场的工具有限,银行缺乏良好出路,金融资产被动持有,不能充分发挥流通作用,缺乏流动性。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还是来源于存贷差,而流动性过剩使得各商业银行可投放的资金越来越多,加上商业银行目标客户群相似、信贷产品同质化,同业间盲目竞相追逐优质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贷款利率,最终导致过度竞争,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无形放大,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2007年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5.5%,银行放贷冲动强烈,2007年前4个月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且中长期贷款增加显著,导致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

    (二)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受到制约

    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面临以下两难选择困境:一是存款负债的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若银行采取措施约束存款负债的被动增长,将使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成长步伐减缓,进而影响资本形成能力和资本积累规模;
    二是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若银行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
    三是加快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与流动性加剧的困境:银行在注重结构调整和培育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同时,使得流动性过剩表现的更为突出,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难度加大。

    (三)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减弱,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超额准备金既可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支付存款减少负债,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已由2000年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6年末的1.6万亿元。2006年末,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已调高至9%,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仍达4.8%,同比上升0.6%。超额储备的增长,不仅使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大打折扣,而且还付出了高昂的支付成本。以目前存款准备金规模计算,央行每年的该项支出就要达数百亿元。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比超过了“半壁江山”,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更多的沉淀在央行,既无法支持实体经济,又给央行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成本。截至2006年末,我国债券发行量为56766亿元,其中央行票据为36574亿元,占比64.43%。

    (四)资本市场受到冲击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很多人认为,资本市场也是转移流动性过剩的一条重要渠道,银行入市既可以解决资本市场资金不足问题,又可以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难题。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股权分制改革尚未完成、市场规模还小,居民的金融资产单一,公众的剩余资金只有选择投资高风险的股票、房产或选择低收益的储蓄。当金融市场高涨时,必然引发大量的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动证券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极易积累资产市场泡沫,加剧金融风险,不仅给原本孱弱的资本市场加上了沉重负担,而且会影响中国经济的转型;
    当资本市场处在低谷时,资金又大规模回流银行体系增加存款,使得银行的存款负债进一步膨胀。正如胡舒立所言,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由银行体系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

    (五)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

    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并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全面过剩,而是一种结构性过剩。这种结构性过剩主要体现在:资金过渡流向某些领域,而另一些领域却急需注入更多的资金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矫正经济发展当中的结构性扭曲。一方面部分领域或地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金,如中小企业贷款难、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而流动性过剩又导致资金过多流入城市、发达地区、部分行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化。另一方面流动性大量沉积在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的供给与部分领域的大幅度需求严重脱节。面对这种局面,央行如果遏制流动性过剩,会加剧银行资金更大的积压,而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如果对流动性过剩不加干预,则可能导致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加剧,经济安全隐患加大。因此,使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境地。

    二、  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

    在分析流动性过剩成因时,剔除居民储蓄率偏高、银行贷款发放疲软以及银行惜贷等似是而非的因素,银行贷款能力低下被认为是导致银行存贷差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只是从微观主体角度出发所作的分析。如果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角度看,根据货币创造规律,贷款的发放多寡并不会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差;
    依据相同原理,商业银行为适应《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最低要求,主动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尽管限制了贷款规模的扩张,但只会影响个体的存贷差,而不会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差。从宏观视角来看,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全球流动性的过剩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加速了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输出和渗透。“9.11”事件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政策。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经过12次连续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并将1%的超低利率保持到2004年的6月。同时欧洲中央银行也在2001年后进入降息周期,其中2001年降息4次共计150个基点;
    2003年6月开始,将2%的低利率维持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日本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实行了长达5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这些货币政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也加大了货币流动性的空前增长,在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主导下,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成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外汇占款的迅猛增长

    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于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包括正常的货币发行和外汇占款。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顺差”,尽管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冲销政策,银行系统依然出现了巨额的存贷差。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内流,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见表1)。2004-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增长了4.5倍,截至2006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6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6年6月末,外汇占款余额高达人民币716万亿元,较2000年同期上升了408%。令人担忧的是,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预测,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将达到20%,新增2000亿美元。由于近年来基础货币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外汇占款余额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

    表1:近年来外汇储备及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单位:亿美元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外汇储备
     2122
     2864
     4032
     6099
     8189
     10663
     
    国际收支总顺差
     522
     677
     986
     1794
     2238
     2599
     
    经常项目差额
     174
     354
     459
     687
     1608
     2499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348
     323
     527
     1107
     630
     100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三)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与控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数量较大的不良贷款。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使得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贷款余额下降,转换成等额的信誉好的有担保的优质资产或等额核销所有者权益,但不影响负债方存款余额,因此存贷差相应扩大。此外,当前信用风险严重、信用监控机制薄弱、避险工具运用落后,信贷配给成为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主要措施。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多个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导致信贷风险加大、汽车消费信贷质量恶化等形势下,商业银行更是加强惜贷行为,导致了流动性增多。

    (四)现金需求的增长缓慢

    现金需求和贷款共同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需求,现金投放是抵消存贷差的因素之一。在信用货币时代,当居民和企业在存款项下提取现金时,流通中现金数量增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减少,从而使存贷差缩小。但随着电子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金的需求趋于减少,M0占M2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10.9%下降到2006年的7.8%(见图1),流通中现金对存贷差扩大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比率呈负相关关系,现金需求的下降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是银行存款的上升。可见,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也构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五)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

    银行间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日趋显现,对存贷差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从单个银行主体角度看,其客户发行银行间企业债券或短期融资券,将导致企业贷款需求的下降,引起银行存贷差扩大。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根据货币创造原理,银行购买企业债券与发放贷款具有相同效果,都会派生出等量存款,增大货币供应量,当银行购买企业新发行的债券时,银行体系资产方的债券和负债方的存款将同时增加,即存款增加的同时,贷款以外的资产也在扩张,引起了存贷差扩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的发行规模会逐步扩大,债券品种将愈来愈丰富,存贷差也将同步扩大。

    三、  流动性过剩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过剩不仅是中国经济内生性矛盾的反映,也是来自银行体系的内部矛盾。因此,根本的应对之道是改革外汇管制制度、推动资产结构多元化、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

    (一)改革外汇管制制度,减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宽进严出的资本管理体制和出口导向性的对外贸易战略。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一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外需依赖型向内需推动型转变。降低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费率,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刺激国内需求,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推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要调整宽进严出的资本管理体制为宽出严进的资本管理体制,鼓励国内资本国外投资。改革强制结售汇为自愿结售汇,藏汇于民,满足企业和居民的外汇需求,分散央行的外汇储备压力。

    (二)积极推动资产结构多元化,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

    从银行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鼓励、支持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一是加强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挂钩,增加主动负债,拓展利润空间,缓解经营压力。二是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产品和债券品种系列等新产品,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三是逐步应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着眼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加快信贷产品创新,培育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体系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通过信贷产品创新,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房地产贷款、票据融资等信贷产品体系,有效提升信贷业务需求。同时,抓住国家实施一些重大政策和战略措施带来的商机,继续大力拓展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市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信贷市场,关注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潜在信贷市场,努力发展住房、交通、信息服务等消费增长点相关信贷服务。此外,要把握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努力开展新的区域信贷市场。

    (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渠道

    当前银行流动性过剩还呈现出机构失衡的特征。资金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资金不足。为此,必须加快调整金融市场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制定新的市场准入机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国内直接融资的渠道,改变企业单纯依赖贷款融资的局面,分散居民投资渠道,进而降低银行的存差。二是适当对中西部地区发债进行政策倾斜,将债券品种创新及资本市场扩容作为流动性管理的有力武器。同时加快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步伐,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五)加大对部分亟待完善的公共物品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制度,刺激消费

    理论和经验表明,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不仅受限期收入的影响(凯恩斯的观点),而且受到其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因此,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应继续着手于如何提高中低收入者阶层对外来收入的乐观预期。在关乎国民生计和支出比重较大的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既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又要重视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不应将改革成本过多的转嫁给经济主体,尤其要将中低收入者阶层承担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提高其未来的收入预期,刺激消费。政府可以在资金富裕时,大力增加公共物品的投入,将部分资源导入到公共部门来,加大对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投入。此外,要切实提高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民的收入水平,只有农民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国家内需也会被真正拉动起来。对居民而言,要进一步更新消费观念,善于利用银行提供的住房及个人消费贷款来增加消费,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尽管制度健全、扩大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率等手段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实现,但作为治本之策,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否则,因制度和结构问题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 流动性 过剩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