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时间:2019-05-28 03:28: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虽然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解读,但不可否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引导和张扬。语文教师应深入文本,亲历亲为地阅读文本,真正体验阅读过程,如果教师缺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思维所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品味性解读——指向单一文本
      解读文本的关键是要细细地品味,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才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美,品味到文学的美,欣赏到别人不曾领略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语)
      ⒈沉入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找准关键词句,突破一点,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解读《穷人》,抓住关键词“穷”,虽然全篇不着一个“穷”字,但可以从桑娜家的屋内装饰、吃穿、桑娜和渔夫的忙碌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物质上的“穷困”。以一“穷”字引开来,从桑娜家的整洁与温馨、夫妻的恩爱、关心生病的女邻居、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中,读出桑娜一家在精神上的“富有”,读出的是“穷人”不穷,这就是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⒉揣摩细节,品味表达艺术
      很多文本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若能关注这些细节,便可迅速进入文本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文本融为一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三次鲁迅先生“笑”的细节描写。第一次是谈《水浒》:“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时囫囵吞枣,是一种幽默、宽容的笑,有关爱之意。第二次是伯父与“我”谈碰壁之前的拉家常:“‘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是一种随和、慈祥的笑,有舔犊之情。第三次是笑谈碰壁:“……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是一种无畏、意味深长的笑,有蔑视之意。通过对三次“笑”的揣摩和分析,一个丰满的鲁迅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⒊把握结构,品味精妙构思
      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把握文本整体结构,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形式,进而品味文本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如《有的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与后面各节是总分关系;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形成对应关系,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这三节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在每一节之内,以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结局形成对比关系。这样的结构,使全诗层次清晰、浑然一体,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精妙。有了合理的结构,文本就能以最短的篇幅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
      二、互文性解读——指向多个文本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所以,有效建构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进行互文性解读,用旧的文本解读新的文本,用熟悉的文本解读陌生的文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语)
       ⒈抓住细节,抓住意象,理解文本主题
      为了表达主题,很多文本在意象、细节的刻画上会不谋而合,这就为引进互文文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例如《凡卡》结尾:“过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里看到一铺暧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正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解读时,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进行互文性解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死了,而一个带着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甜蜜的希望”的凡卡却还活着,这不是生不如死吗?我们对小女孩给予了太多的同情、怜悯、伤感,太多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恨,而《凡卡》里,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活着的凡卡比死去的小女孩更悲惨。
      ⒉引进背景,引进评论,深化文本主题
      文本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评论是文本产生后,历代人们围绕它进行的对话交流。背景和文学评论可以丰富我们对文本的认识,将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如《有的人》是作者参加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后有感而作,作于1949年11月1日,不是当年10月19日纪念鲁迅的即席之作。因而这首诗并不是专为鲁迅而作,“有的人”并不单指鲁迅,是指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实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样认识主题,就能更加深入地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
      ⒊抓住结构,抓住修辞,学习表达艺术
      文本结构是作者对作品立意布局方式的总体构想,是文本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动用材料反映文本主题的方法。将同一结构的文本进行互文阅读,可以强化谋篇布局的意识,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母鸡》,可以与《猫》进行互文性解读。《母鸡》的第一部分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这句话为统领,用三个自然段写了“我”讨厌母鸡的三个原由,是总分结构。而《猫》的第一部分则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统领,同样用三个自然段写了猫在哪些方面有些古怪,也是总分结构。把这两个文本的结构进行对比,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总分结构的模式。
       三、创意性解读——指向文本之外
      解读文本,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能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而能够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语)
      ⒈选取新视角,获得新理解
       经典常读常新,鲁迅关于《红楼梦》的一段精辟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所作的解读。而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理解。比如对《晏子使楚》的解读,过去我们总停留于感悟晏子的随机应变这一浅显层面的话题,孩子们只能用看笑话、瞧热闹的视角来看待文本,缺乏人与社会、国家尊严关系的思辩阐述。而窦桂梅老师则独辟蹊径,以对道德范畴的独特审视和对人性的理性反思,挖掘出了对人的尊重、社会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尊重的社会命题,并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进了教学设计之中,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之下,不断向文本的真义逼进。窦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层领会决不能缺失教师对文本内蕴主体建构的作用,教师手中的文本犹如蕴藏在地下的油井,你挖掘得越深,学生的获取量就会越大。
      ⒉寻求新途径,获得新理解
      不同的人解读文章有不同的途径,这样的途径可以提高我们文本解读的效率,但长期采用这样固定不变途径也会僵化我们解读文本的思维,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很难有新的突破。比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般把这篇文章看成历史传记,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但是,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是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根据这些信息,浙江的徐中华老师把这篇文章当作小说进行解读,解读结果是这篇文章通过唐雎这个人物寄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朴素梦想——倚天之梦,即希望上天能派下一个英雄来制服残暴的君王,给人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⒊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理解
       创意性解读,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对问题的不断追寻中,获得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当我们反复吟咏《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一幅画面会在我们的脑际慢慢展现:在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对酒当歌,互诉衷肠。“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起身向李白告别,去了扬州。李白站在江边,一条孤零零的小船慢慢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望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沉思,久久不愿离去。可问题是:农历三月应是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候,怎么可能是“孤”帆呢?是呀,这么多的船,李白为什么独独只看见了友人的一条小船呢?在这样的反问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惜别之情,“孤”不正是作者此时内心的写照吗?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修炼,只有学会解读文本,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只有学会解读文本,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
      
      (作者单位: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二小)

    相关热词搜索: 三步曲 语文教师 解读 文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