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让幼儿在音乐课堂学会有效聆听:聆听课堂

    时间:2019-05-20 03:28: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伴随教学活动始终。在日益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聆听呢?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如音色、节奏、力度、旋律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同时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聆听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聆听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音乐的属性。通过有效的聆听发展幼儿的感受力,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让幼儿亲身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体验情感、表达快乐。
      一、 聆听音色——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音色的表情作用多姿多彩、形象万千,各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常常使人与某些情感信号相联系。在实践中我发现,根据音乐中不同音色的特点,开展一些角色表演和音乐游戏可以很好地提高聆听的效果,激发幼儿的聆听兴趣。研究表明:幼儿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动机。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正是处于音乐兴趣的第一个阶段——“有趣”的最初阶段。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从聆听感受中获得的,教师应通过音色聆听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兴趣。幼儿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中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时,才能真心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继续保持下去。
      如小班幼儿音乐活动《小兔乖乖》的教学中,笔者利用“音色”这一音乐要素来有效地指导聆听,把注意力集中指向这个切入点,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在活动前给幼儿讲述故事《小兔乖乖》,邀请幼儿与教师一起聆听故事中“兔妈妈”与“小兔”对唱的歌曲《小兔乖乖》。其次,教师随意模仿大灰狼、兔妈妈和小兔的不同音色,引导幼儿分辨是谁在唱歌,再饶有兴致地跟着老师一起模仿角色的形象:听到兔妈妈的歌声就把手指贴在头的两边,模仿兔妈妈的耳朵;听到小兔唱歌就把手高高举过头顶,模仿比妈妈更长的耳朵;听到大灰狼叫就把手用力往前伸做爪子的动作,同时张大嘴巴模仿凶狠的样子。再次,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自由选择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戴头饰分组就座,再一次激发幼儿聆听音乐的兴趣。在聆听时,教师还可以用夸张的动作提示幼儿自己表演的是哪一个角色,并能用不同的音色模仿这个角色的声音,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表演唱。
      正如苏联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巴列夫斯基所说:“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只有把聆听和游戏结合起来,才能让幼儿走进音乐,让音乐走进幼儿心理。从选材入手,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形象生动的乐曲,再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情景表演、游戏等等,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学会用心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二、 聆听节奏——情境教学,化难为易
      情境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有音乐节奏的情境,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培养音乐的节奏感。幼儿生活在音乐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处不在,他们常随着韵律摇动身体来表达对于韵律的感受,由于韵律动作的配合,能在内心得到满足感。特别是音乐故事的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情合境的氛围,引导幼儿聆听节奏、发现节奏,萌发探寻节奏奥妙的欲望,从而入情地、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日常教学中让幼儿完全靠自身的体会和自身的调节去感受节奏的快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快快国与慢慢国》的教学设计中,让幼儿配合音乐想象快节奏和慢节奏生活的差别。先请幼儿仔细聆听笔者用小鼓敲出的两种节奏:(1)× — | × — | (2) ×× ×× | ×× ×× |,通过游戏让他们对比感受,并说出“快”、“慢”不同;然后想象两种节奏的生活,体验说话、走路等各种生活情节:(1) 你 — | 好 — | (2) 你好 ○ ○ ○;最后引导幼儿尝试边聆听音乐的节奏,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故事的情节,引发幼儿对生活节奏的感受和把握。活动重点不一定要放在故事上,而应通过聆听音乐的节奏来配合活动,引导幼儿想象不同的情境,促进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使教学化难为易。
      三、 聆听力度——乐器教学,表达快乐
      力度是音乐中音响的强弱程度与变化,是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富有“魔力”的音乐要素。每个幼儿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们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教师根据“喜欢演奏打击乐”这一活动目标,通过打击乐器的音效让幼儿自己辨别声音的不同,帮助幼儿感受、体验音的强弱。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支持幼儿学习,再次运用已有经验的积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敢于表现自我,在生活中找寻与音乐相关的声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把握住这点,让幼儿真正理解音乐中力度变化对音乐情感变化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乐器教学的实践就能让幼儿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如教学小班幼儿歌曲《大雨小雨》,活动前鼓励幼儿自由地玩一玩大鼓和碰铃,组织幼儿听一听两种乐器发出的强弱声音,让幼儿辨别。通过倾听教师用这两种乐器给音乐伴奏,让幼儿听音效用身体做出下雨时的肢体动作,如大雨——整个身体大幅度摇摆,小雨——手指不停抖动,来区分声音的大小变化,发现大鼓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很像下大雨的声音,碰铃发出的细碎的“叮叮叮”声可以表现小雨的声音。最后在游戏板块,当幼儿和教师分别扮演大雨和小雨角色持乐器演奏时,大多数幼儿能开心地听着音乐的力度,创造性地边演奏乐器边表现大雨的强和小雨的弱。让幼儿接触不同的打击乐器,聆听它们所发出的声音来辨别声音的强弱,让幼儿更加理解歌词,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幼儿通过感受力度的变化,学会控制自己,并体验到越来越热烈、欢快的情绪。
      四、 聆听旋律——律动教学,体验情感
      在构成音乐的诸多要素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旋律体现了人的内心情感,是作曲家与听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主要手段。斯特拉文斯基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律动和舞蹈本来就与音乐的情感密不可分,可以说它们是音乐的自然反应。通过用身体动作表现旋律,也就是幼儿在聆听音乐时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加深幼儿对音乐旋律的感知、理解,使幼儿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促进他们已有生活经验与音乐旋律的沟通,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境。让幼儿个性化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空间,动作应由幼儿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灵活、自由,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情感。
      如教学大班下册《摇篮曲》,对歌曲的初步聆听由旋律入手。教师播放歌曲《摇篮曲》,引导幼儿静静地听,回忆: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你有什么感觉?试图让幼儿在恬静如水的氛围中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浓厚爱意。幼儿再次聆听歌曲,让他们用自己的动作,如摇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一些律动表现音乐的旋律,也可以通过画旋律线,加深幼儿对旋律的感知和理解。幼儿听范唱时,教师用优美的、能体现乐曲情感的歌声及肢体动作再次加深幼儿对歌曲主题的理解。然后,鼓励幼儿尝试在音乐声中表演,优美的律动是对歌曲的最好诠释。那么在接下来的歌唱教学中,幼儿就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歌声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真正体现了“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这句话的根本含义。
      总之,有效聆听伴随教学活动始终,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幼儿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还能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幼儿的情感,为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龙游县兰塘小学 324400)

    相关热词搜索: 聆听 课堂 幼儿 学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