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语文课承受之重_语文课之重

    时间:2019-01-13 03:28: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强调语文是一种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观照自我的工具。其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需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存在的生命质量。语文教学必须同时肩负工具和人文之重,这是语文教学本身必须肩负的两大重任,正因为这两大重任也才体现了语文永恒的精髓和魅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 “工具性” “人文性” 思考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传统理念影响深远。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以迅猛之势变革着我们的传统课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如何认识语文学科的旧传统与新课程呢?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北师大《语文课程标准》)学语文学什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于漪语)教语文教什么?“文以载道”,教文训道。由此看来,语文课就是要“文道统一”。“文”是“载体”,“道”是“载物”,“体”之不见,“物”将焉载?倘若“道”是彼岸,“文”是舟楫,舍舟楫而难渡水,则彼岸终不达矣。简而言之,语文课必须同时承受工具和人文之重,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然而,现实中不断出现矫枉过正之现象――忽视知识技能训练,一味突出人文关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强调语文是一种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是认识世界、观照自我的工具。其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从关心人、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精华――人文精神,从而积淀一些成长和发展必需的优秀品质,以提升人作为精神存在的生命质量。其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两者的不同性质也就决定了实现“人文性”教育与“工具性”教育在方式上存在较大区别。
      正所谓“器不磨不亮”。没有“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就缺乏了思想理解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的基础教学是一切学习的根基,字、词、句、段、章、篇……只有扎实的基础教学才能最好地为后续的精神大厦的修筑提供保障。不管新课程如何改动,不管课堂改革如何猛烈,“语文”永远姓“语”,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感知能力、变通能力永远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大张旗鼓”之势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操练,体现语文课“训练为主线”的宗旨。当然,训练并非是机械式的、题海式的简单重复。相形之下,人文教育则更依赖于个人的精神感悟,其与基础知识教育有着不同的特性,若将其整日挂在嘴上,就变味成了说教,表面上看道理是说透了、讲到了,但实际上可能并未入心,甚至更糟的是使人反感,使人麻木,这就完全背离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初衷。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工具性”训练的过程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地于无声处巧妙渗透人文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境界。这才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最理想目标。
      现行苏教版的课文排列以专题为单元,这似乎更倾向于从课文“人文性”的影响方面来编排。若教师只识其一,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人文课。因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专题单元的人文优势,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接受蕴涵其间的浓情厚意的熏陶、感染,由此促使学生去了解故事的情节,去学习并模仿细致的描写手法、精巧的结构安排、优美的遣词造句,并能在双基训练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领略文学之美,既能扎实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对文字的感受力,进而提升精神层面的语文境界。这在我们现行的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之“金色童年”为例。在开始单元教学的前几天,我要求学生自读所有课文,利用日记阵地,或写读后感、或做仿写、或自述童年……一为日记提供素材,二又提前营造浓浓的金色氛围,三则暗使学生自学课文。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确立每课教学目标,以此为标准,选取学生习作一篇以导入新课,有针对性地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兼顾其他。时而朗读经典语段,感受文辞之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第二段;时而欣赏文句,体会其间真情:如,“你把我扔出去了”(《我们家的男子汉》)――一个“扔”字传递浓浓的不舍亲情;时而讨论哲理,感悟人生:如,“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O’。但‘O’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三颗枸杞豆》)――人生需要奋斗直至终点,三叔的终点启示“我”开始奋斗的起点,人生每个阶段的终点都应成为下一个目标的起点,激励勇往直前的斗志;时而分析结构,仿写文章: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之使用小标题、选取典型事例;等等。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同时肩负工具和人文之重,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所在,更是语文学习的魅力体现,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工具性的语文教学是纸上谈兵、梦里看花;没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味同嚼蜡、思之无味。但若要充分展现二者,又不可将其割裂,必使其交而融之,以不着痕迹之手法将人文教学渗入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之中。这是语文教学本身必须肩负的两大重任,也正因为这两大重任才体现了语文永恒的精髓和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之重 承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