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管理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时间:2019-05-15 03:19: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教育改革,强调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开发其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
      创新型人才内涵和特征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从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两个方面综合衡量。内在标准是创新型人才个体内在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外在标准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显性尺度,表现为一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
      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专博结合的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以及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和富于冒险精神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诸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创新型人才受到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培养环境和自我激励等影响,如图1。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影响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其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又受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管理机制、人才的自我激励等影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校应努力构建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品德与知识挂钩、课内与课外衔接、学习与应用结合、知识和能力统一,做到学生与教师互助、教学与考核互促、学习与思考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广泛接触不同的事物,学会观察与分析,促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分制。启发、探究式教学和“宽进严出”的教育特色,从宽基础、重能力出发培养人才,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崇尚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诱导式教学,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强化实践能力,实行弹性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教学等方法,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充实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实行以能力为主导的考核方式,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科研、思维、分析、创新等能力的综合培养。
      
      3、产学研广泛结合,拓宽外部联系。创新型人才容易在频繁交流中大量产生,高校应创造机会,加强师生、系所、校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使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与市场结合,促进学生与外部科技、知识、信息的广泛联系,使知识在思考中不断运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创新。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应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学生差异性和个性自由,因人施教。推行导师制能从品德、能力、思想和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高校应积极研究导师制实施的条件、内容、程序、组织制度和管理方式。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保障机制
      高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教育。从选拔、培养、考评、保障等多层次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管理保障机制。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保证。大师是大学的支柱,更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聘请名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健全导师制,对内部教师晋升和职称评定公开化、透明化,完善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优秀教师不光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更需要有一流的教育方法,能够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给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
      2、人才录取标准和考核改革。改革学生录取和考核过程中只看分数的单一标准。考试分数仅是知识的一种反映,无法衡量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或潜在创新能力的考核,对招生、培养和考核等环节综合改革,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3、培养理念创新与培养环境创造。宽基础与重能力培养,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放宽转专业的限制,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允许部分学生根据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实现专业弹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师不应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卓越的“艺术家”。高校需要突破体制制约,以人为本,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4、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环境。创新精神是人追求文明进步的探索本性,也是知识社会对人的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要有鼓励、包容、宽松的环境和创新文化,只有创新的文化土壤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学校是文化创新的前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需要教师们训练和培养,通过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氛围,塑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场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探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