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从知识管理视角解读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困境] 校企合作方案

    时间:2019-04-08 03:14: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归纳了当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分析其成因,并由此提出解决校企合作困境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知识管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校企合作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当前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1、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从课程与专业的视野出发,探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专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如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为题的研究;3、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出发,分析校企合作出现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对策。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表现在:1、合作的层次浅。学校寻找企业合作目的在于获得企业资金、场地、设备支持或者解决实习与就业。企业在形式上与学校挂牌合作, 但是仅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参与课程和专业的指导,没有对职业教育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在短期利益面前有一定吸引力;2、合作的地位不对等。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主要是学校迎合企业,参考企业的标准来设定专业教学内容,但是当学校过于迎合企业时,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界限模糊,职业教育中学校的主体地位就可能逐渐弱化;3、合作缺制度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重点在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政策重点又在中职学校,高职教育在政策中的位置尴尬。校企合作中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处在一种自发和应付的状态;4、合作中权责不清。校企双方在效益实现的时效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缺乏双方利益合理的调整机制。由于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规范,权责不清,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性;5、合作中各个体能力上的矛盾。
      二、知识管理理论的引入
      20世纪6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他指出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发展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资金、自然资源、机器设备等,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资源。Marianne Broadbent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进程,它通过对信息管理和学习组织的合理实施,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利益。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发现许多专业领域内都有“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隐性知识,并提出“知识经济的关键就是从人们的过往经验中发掘隐性知识,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要求”(Ikujiro,1991)由此产生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知识的螺旋型转化(SECI模型),包括四个过程:(一)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模式,通过对话、模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他人学习知识,使自己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二)外化过程(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将内在知识外化成具体的格式,开发成为“知识产品”或“具有知识的产品”,同时也产生出显性知识;(三)组合化(combination),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不同形式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知识产品,实现从单一向综合的知识转化;(四)内化过程(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主要出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过程中,原有的具体化、格式化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
      知识管理引入校企合作研究的可能性在于,首先知识管理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型组织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办学不断面向向企业和市场,越来越开放;而企业则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升级,学校与企业都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管理链条才能巩固各自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其次,学校与企业都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从功能上都具有知识管理的要求,都承担着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责任,都需要“知识的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交流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四个层面来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再次,当前研究校企合作的困境,应该更加冷静,持有价值中立的态度,从知识上来寻求突破。问题并不是企业不顾教育的公益性、忘了承担社会责任那么简单,而是学校与企业在知识管理的态度、目标和方法上有巨大的差异。
      三、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为什么合作的层次浅?学校与企业知识管理方式不同,高职专业教育定位于职业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主要实现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也就是学习书本,考查书本。而企业则更加关注隐性知识的掌握,看重工人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学校没有瞄准市场与行业所需知识的前沿,在知识上不能产生对企业太大的吸引力;而企业对学校知识管理能力乃至整个服务社会的功能的认识都还很不足,只注重知识的应用,忽视知识的生成和传承在知识社会中多样化的可能,因此两者的合作仅停留于浅层。
      (二)为什么合作的地位不对等?高职院校在知识管理链条中放弃掉了自己的优势,即通过对企业和市场的研究使显性知识更加综合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反而试图通过校企合作去替代企业的员工培训,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于是学校变成了企业的学生,而企业成了学校的老师。如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是承担提前员工岗前培训的功能,企业当然觉得与学校合作是多此一举了,这也说明当前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要求比高职院校要高。
      (三)合作缺制度保障?知识的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缺制度保障是当前中国全社会知(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识管理缺失的缩影。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联姻不被重视和保护,反映出社会价值中知识权力化和贵族化的特征,忽视了全社会知识管理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现有的合作实践中,也未能总结出具有较强普适性的模式,以供顶层设计者参考。   (四)合作中权责不清?实质就是对“合作”过程中各自的知识管理权责不清。学校是要为企业知识生成、研发技术呢?还是积累知识、培养人才呢?定位要准确;而企业的角色是知识的验证场所,创新场所还是运用场所也需要明确回答。
      (五)合作中各个体能力上的矛盾?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类个体的技能、行为或习惯的评估、改变或改进的过程,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的效果。学校的学生、教师,企业的员工、师傅等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担当各自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知识转化的效率和水平有差异,矛盾在这里体现出客观性和普遍性。
      四、对策与建议
      走出以上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境,企业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对企业来说。(一)充分认识和挖掘职业院校带来的知识资源,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完善企业知识管理链条。企业只从内部知识管理角度着手推进知识管理的各项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与其他组织知识管理链条联通,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组织化、提高知识密集度、构建知识的框架、创建知识环境”的目标;(二)企业行为中趋利性与公益性两种取向的整合。校企合作中的这两种价值取向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是否在知识管理上各得所需。企业如果能够做好利益上的平衡,校企合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三)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职前职后的员工教育中引入企业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不足,将知识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并传导到学校与社会,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软环境建设;(四)各个层次寻求知识的突破。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因此企业可以与多所学校在多个层次中开展合作,微软、苹果等企业的做法,早已证明了他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
      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在知识创新上有所作为,只能在知识积累与流动中充当企业与其他院校的“二传手”,最终将退缩为“图书馆”或“企业员工培训基地”。二是要发挥职院校的在知识管理中的优势。学校要走进企业,为企业诊断、完善知识管理链条。知识管理链要求“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创新,各部分相互承接与联系,共同构成了知识的基础管理体系,形成知识螺旋上升式的有机闭合环路”。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基础知识管理链的整合,体现出合作的价值。三是要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在个体知识管理能力。一流的教育来源于一流的教师,优秀的学校教师是校企合作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工作者,要形成个体知识管理链,提高知识处理效率,并与学校、企业的知识管理链良性互动。学生在向企业学习的过程中,则注重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转化,迅速融入企业文化。四是要完善知识管理的环境创造,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个体、企业知识交流和获取的重要源泉。知识社会中的学校将变得更加开放、知识更加密集,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的重要节点。从学校开始完善知识管理环境对培养人才、服务企业都将提供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视角 知识管理 困境 解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