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说说《孔乙己》的教学|说说孔乙己与酒

    时间:2019-02-25 03:26: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的分析,都是以一个问题,从某个侧面切入,来带动对《孔乙己》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它们表明,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是可以找到,抓住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的。
      
      角度之一:作者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有一双与别人既一样又不一样的手。这不仅表现在这双手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之上,更表现在这双手特有的用途之上。除了替别人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还有四种特殊用途:一、蘸酒写字,二、偷窃东西,三、书写服辩,四、代脚“走路”。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介绍以及正面白描等方法,通过对“手”的描绘,揭示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陪伴”着孔乙己的出现和消逝。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也强化了这悲剧带给人们的思索。
      
      角度之二:课文对孔乙己的脸色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作者在课文中,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先看动态的脸色变化。在酒客们的取笑之中,孔乙己的脸色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由“涨红”到笼上一层“灰色”的变化。这变化说明了周围的人对孔乙己嘲弄挖苦之尖刻,同时也表现了孔乙己在无情嘲弄之中心理的急剧变化。如果说“涨红”是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那么“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和羞辱,这里的描写确有神形兼备之妙。再看静态的脸色变化。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许多日子之后,他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面目作非,拖着断腿不说,脸是“黑而且瘦”,“不成样子”。文中的“青白”,表现了孔乙己只是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文中的“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变成了像鬼一样的人。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黑”的变化,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表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愚弄和毒害,预示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角度之三: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第一,偷一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摸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第二,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第三,偷――挨打的直接原因。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写孔乙己的“偷”,全部采用侧面表现的形式,且写的仅是小偷小摸之类,这其中又饱含着作者多少又怒又哀的情!
      
      角度之四:《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第一,笑声中融贯着情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在人们的笑声中,孔乙己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第二,笑声中表现着不同的人物。众人把孔乙己当作笑料和玩物,大声地哄笑;酒客以揭短为乐,幸灾乐祸地嘲笑。“我”能够附和着“笑”,掌柜的“笑”也参与其中。各种不同表情、不同心态的笑表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第三,笑声中展现了孔乙己的音容笑貌,展示了孔乙己的性格。两次众人的哄笑,巧妙地揭示了形成孔乙己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孩子们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和善良;打折腿后人们的嘲笑,表现了孔乙己的至死而不悟。总之,作者以“笑”的描写贯穿全文,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人们的麻木的批判。同时,全文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笑写悲,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下面说说《孔乙己》的教学创意:课中比读
      所谓“课中比读”,就是在课文中选择适当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有不少是适合于“课中比读”的。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两个大的教学步骤构成:
      1 了解一点基本知识
      2 实践一种基本方法
      下面先说教学的第一步:了解一点基本知识
      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讲。
      这一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对课文教学进行厚重的铺垫,也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如下面的内容,都可以有选择地纳入“了解一点基本知识”的教学之中:
      1 《孔乙己》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2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朝末年。
      3 视角:儿童视角。
      4 小说以成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凄惨遭遇。
      5 主角:孔乙己。
      6 可悲之处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能任意地嘲笑他。他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形象。
      7 场景:成亨酒店。
      8 “酒店”对于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表现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最合适的。更重要的是,酒店的设置,能在一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9 看客:短衣主顾,其他人。
      10 鲁迅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11 氛围:笑。“笑”纵贯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12 结构:三个故事“单元”。一是孔乙己两次被取笑的故事,二是孔乙己“只好向孩子说话”的两个故事,三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及最后一次到店的故事。
      13 表现人物的丰富角度:作品从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偷”、孔乙己与“打”、孔乙己与“笑”、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色”、孔乙己的“出场和退场”等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他的性格与命运。
      14 特征;长衫,语言,手。它们是孔乙己最明显的人物特征。长衫是一种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身份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15 命运:模糊性存在。孔乙己没有名字。生命的意义仅止于笑料。连“死”也是不可确定的。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对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表现。
      再说教学的第二步:实践一种基本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实践。
      教师指出: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选点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故乡》《阿长和山海经》等。《孔乙己》同样能够这样。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孔乙己》选点比读
      话题:在第4段与第11段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同学们独立地自读课文,对比阅读课文第4段与第11段。
      同学们分组活动,交流,研讨。
      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对话。
      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发现众多的“对比点”,教师的点评要及时跟上去,要优化学生的发言,深化学生的看法。
      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
      课文的第4段与第11段,对比点非常丰富。时令,形貌,姿态,衣着,语气,动作,眼神,语言,酒量……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教师最后指出:“选点比读”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细节,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 孔乙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