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探析模因论视角下的中英文混用现象】中英文混用

    时间:2019-05-30 03:18: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内英语教育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言语交际中出现中英文混用现象。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视角探析模因与语言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英文混用语言现象的形成机制、表达特点及传播途径,以期为解释此种语言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模因中英文混用基因型传播表现型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20-02
      
      近年来,由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英语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中英文混用现象。例如,新闻标题中直接使用“APEC会议”“价格PK战”等词汇;风行2011年的“hold住”一词及由其衍生出的“hold不住”。这些中英文混用词汇由于时代性强、流行范围广,被大量复制和传播,成为丰富中文表达的一种途径。
      一 模因理论概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1.“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作者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meme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的原词gene,词源上它来自希腊语词mimeme(模仿)。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2.成功模因的特点
      Dawkins认为,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有许多模因比模因库中的其他模因更为成功,即能够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究其原因,模因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忠实性(copying-fidelity)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长寿性是指模因借助一定的载体(如纸张或人脑等)在模因库内长久存留。模因存在的时间越长,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多产性是指模因能够被大量复制的特性。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地得到复制,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的数量就越多。“忠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提法,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模因的核心或精髓,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如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常被世人原文引用,但也被提取出其“××来了,××还会远吗?”的句型结构,根据语境需要更换不同的内容。
      3.模因复制的周期
      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Francis Heylighen认为完整的模因复制周期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Heylighen认为成功的模因应能进入宿主(host)的记忆。被呈现的模因要得到同化,就需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即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迎合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其认知系统中重现。
      第二,记忆: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即上述的模因长寿性。和同化一样,记忆也有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留存下来。
      第三,表达:模因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演说、文章、图片或行为等。
      第四,传播:某个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如演说用声音来传递,文本则用纸墨或网络电子脉冲来传递。这些载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免表达内容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变形。
      二 模因与语言的关系
      自模因论提出以来,人们已不限于只讨论模因的定义。有很多学者开始用模因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比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模因论之所以对上述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阐释力,是因为文化是以非遗传的方式传播的,与模因传播的方式相同。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据此,模因论能够为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拟从模因的视角探析中文交际中的中英文混用现象。
      三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形成机制
      学者Susan Blackmore说过,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
      1.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
      如前所述,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模仿(包括在模仿基础上产生的变异)就具有模因性。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时下的年轻人会面时通常彼此介绍“这是我的BF(boy friend)或GF(girl friend)”,“这是我honey”;约在某地就餐“O不OK”;年末有很多party,大家喜欢一起去K(Karaoke)歌,玩得很high,很happy;职场上经常有人说“小王负责这个case”,“Sue copy了我的idea”等;学生希望考试都能pass;做了了不起的事会被赞“I服了you”;如今没有微博的人很out;春晚语言也很fashion,如“千万别给老百姓找trouble”。这些表达,希望大家都能hold住。
      上述中英文混用表达均属于语言模因基因型传播,相同的信息在表达中由不同的形式——意义对应的英文单词代替。这是较为鲜明的中英文混用现象。在笔者看来,还存在较为“隐蔽”的中英文混用表达,即表达中的英文单词由相应的中文译词代替。像沙发、蕾丝、博客、巧克力、可乐、基因、圣诞节等词汇,虽经翻译途径引入中文,但在长期使用中已经为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成为稳定模因。
      2.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做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语境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近期比较流行的中英文混用句式是“××ing”。该语言结构最初出现在一首流行歌曲《恋爱ing》中,词作者利用-ing这一英语现在进行时态标志性词尾,简单、准确、时髦地表达了“正在恋爱中”“恋爱进行时”这一概念,颇受年轻人喜爱,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XXing”的同构异形体,如“报名ing”“涨价ing”“假期ing”等。
      上述结构属于较明显的模因表现型传播,在日常交际中,还有较为“隐蔽”的中英文混用表现型传播。例如美国作家Spencer Johnson的畅销书Who Moved My Cheese?于2001年在国内发行,其中文译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此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书名《谁动了我的奶酪》也被抽离出其句型结构“谁动了××的××?”按照不同语境需要,衍生出大量同构句。这与雪莱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抽离出的“××来了,××还会远吗?”句型结构形成机制相同。
      此外,在网络交际中,为即时向对方传达信息,网友们仿照英文首字母缩写构词法仿造出特有的“中式缩略词”以节省键盘输入时间。如网络交际中BT(“变态”的拼音biàn tài的声母缩写)表示“变态”。
      3.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无论是将中文词汇替换为意义对等的英文单词的模因基因型生成,还是由套用英语语法结构,根据具体语境要求换以不同中文内容的模因表现型生成,都具有以下特点:
      能够进入中文交际的英语都是简单易学的“入门级”词汇或语法结构。其中一些模因在交际中出现频率高,简单实用,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大众接受,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成为稳定模因。另一些模因则是由于某一事件(如超级女声比赛中使用的“PK”,网络视频红人“hold住姐”,流行歌曲《恋爱ing》)而受到关注,之后被大量复制、传播,最终进入中文模因库。
      四 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传播途径
      何自然教授将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途径归纳为以下三类:
      1.教育和知识传播
      教育和知识传播来自学校和社会。人们一旦将学来的新词语或外来词语引进自己的语言中就能满足交际、交流的需要,那么这些新的语言模因就会被广泛接纳和复制。
      2.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言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或从一组旧的模因集合重组成新的模因集合,使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
      3.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这里说的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随后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一种语言模因除在本族语中传播,还可以通过交流和交际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这种现象大都从国际间商务和文化往来开始。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
      中英文混用语言模因的传播完全符合上述的途径。语言主体在学校教育或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中接触到英语模因,其中一些词汇或结构模因由于简单易学、实用高效或有趣时尚能够及时占有语言主体的注意力资源。如果这些语言模因能够满足语言主体的交际需要,语言主体就会学习(同化)、记忆这些模因,并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表达、传播)它们。人类言语是创造性极强的活动。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主体根据具体语境需要,淘汰过时、表达力差的模因,引入新习得的模因,或重组旧有模因。并非所有的新兴中英文混用表达都能进入中文词汇模因库,只有那些表达力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外来模因才能长久留存。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对模因的选择起作用呢?或者说,是什么促使某些英语词汇或语法结构被中文接纳,而不是其他的英语模因呢?
      根据以上论述,影响模因选择的因素可总结为以下三类:(1)模因本身的实质内容,比如词汇本身的意义、语法所表达的时态、语态等。(2)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大脑的认知结构和对不同模因敏感程度的差异。由于模因对语言主体在可理解性、重要性、受欢迎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同模因被表达的机会是不均等的。(3)社会因素,主要指整个模因库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制度、信息存储模式、沟通技术等。
      较之其他世界主流语言,如法语、阿拉伯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为什么英语进入汉语模因库的成功机率要高出许多呢?这显然与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有关,但英语国家积极向外推广其语言的政策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得英语在科学、技术、医学、计算机、出版、国际贸易、航运、外交、国际组织、大众传媒、娱乐、青年文化、体育等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
      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使英语的传播与推广如虎添翼,对包括中文在内的全球各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 结束语
      在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或学习英语,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结构也随之进入我们的母语。了解中英文混用语言表达的形成机制与传播途径,有利于我们剔除影响中文发展的不良模因,保留生命力、生产力强的优良模因,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保持中文的语言纯洁性,复制、传播我国的语言和文化。
      参考文献
      [1]David Crystal.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Francis 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In Proc. 16th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Namur: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etique, 1998
      [3]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a
      [5]Susan 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7]何自然主编、谢朝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季刊),2003(02):201~209
      [9]吴燕琼.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1~84
      〔责任编辑:李锦雯〕
      

    相关热词搜索: 混用 探析 中英文 视角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