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香港画廊春秋 香港画廊

    时间:2019-03-31 03:3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优秀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金融系统、低廉的进出口关税、畅通的运输渠道、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种种便利的条件使得香港成为了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立足于香港本土的画廊,早在20年前就为中国当代艺术叩响了通往国际的大门,如今,香港又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迎接着大陆画廊和国际巨头画廊的到来,让整个香港画廊生态无所不包,百家争鸣的格局也谱写着香港一级市场独特的春秋历史。
      致 谢
      (按正文中出现顺序)
      少励画廊(Schoeni Art Gallery)、天趣国际艺术(Art of Nature International)、
      奥画廊(New Gallery On Old Bailey)、东站画廊(eastation gallery)、香港龙德轩画廊( LDX Gallery Hong Kong)、
      站台中国(Platform China)、半岛维画廊(VA Gallery)、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贝浩登画廊(Galerie Perrotin)
      艺术市场沃土
      香港,东方之珠,自由贸易之都。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港湾,早在秦朝时期便已被纳入中国领土,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叩开清政府的大门之前,香港只是一个封建君王统治下的辖属区域。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进出口港、优惠的税务制度、自由的货币流通、完善的法律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当年这个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渔村,逐渐演变为令世界侧目的国际大都会。
      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作为一个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城市,香港经济的重点在于政府实施的自由放任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将其视为自由放任经济的典范。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金融稳定指数发展报告》,香港排名首位,而且连续第18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的评级,经济自由度指数更是排名第一。高度发达的经济更是促进了香港居民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截至2010年,香港约有101,300名百万富翁(拥有金融资产至少100万美元,不包括自己居住的房屋),他们拥有超过5,11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大约每70名香港居民当中就有一位百万富翁。
      繁荣的艺术品市场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香港自由繁荣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建构其上的艺术品市场越来越稳健,来港经营艺术品的商业团体也与日俱增,不断为香港艺术品市场贡献着巨大的产值。以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为例,两家拍卖巨头仅2011年春秋两季大拍的总成交额就已经超过了百亿港元,其运营模式也成为了内地拍卖行的参照标准。除此之外,创办于2007年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发展到今年的第五届,吸引了来自38个地区共266间画廊,以及超过67,000人次的参与,更是迄今全球唯一亚洲与西方参展画廊比例各占一半的世界级艺术展。
      繁荣的二级市场必然源于稳健的一级市场提供的丰厚土壤,如今,香港正在成为内地画廊走出去、海外画廊走进来的集结站。自2009年开始,香港政府每年对外公布《公众参与活动的持份者组别》,其中第二项为“博物馆和展览中心”,包括视觉艺术、设计流行文化和活动影像方面的艺术协会/艺团(295家);艺术团体、艺术中心和博物馆团体工作者(40家);艺评家、独立策展人和艺术刊物工作者(22家);商业画廊、拍卖行和展览中心租户(106家)这四大项目。其中,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多达40余家。到2011年9月,前三项都略有增加,而第四项则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一家。
      内地画廊进军香港,既拥有顺畅的资讯,又能接触到重要藏家,便于开拓海外市场;而海外画廊驻扎香港,不仅能与中国艺术界亲密接触,还能避免中国大陆关税和欧盟艺术品转售费等方面的麻烦。加之多年经营有方的本土画廊,使得香港的艺术品一级市场格局各具特色,融合了本土画廊、国外画廊、大陆画廊以及合资画廊四大类型。他们瞅准香港在国际市场中的中转作用,一方面输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同时挖掘亚洲艺术品收藏市场有待开发的潜力。
      由此,香港艺术品一级市场构成了春秋博弈的格局,也因其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包容性,使得香港画廊业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各种类型的画廊都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在上述原因背后,香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稳定的收藏习惯
      香港自开埠以来,就开辟荷李活道,自此,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和西洋等地的古董字画商便云集于此,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此之前,1970年代的乐古道更是一条拥有70余家正规古董古玩的店铺街。古董古玩市场持续不间断地繁荣,为香港培养了一批具有稳定世家收藏习惯的藏家,这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香港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形成自然的基础,部分古董收藏家开始了对当代艺术品的购买。另一方面,早在1973年苏富比进入香港之前,作为英属殖民地,香港是中国最早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地方,新中国诸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在大陆的展览,都由香港人联系促成。所以基于前面收藏习惯的建立和对西方审美文化的接受,香港便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华人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信息集散地。
      专业画廊培育市场
      说到香港艺术品市场繁荣,可能更多想到的是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家拍卖行一次次地创造当代艺术拍卖高价,但是真正支撑香港当代艺术市场稳定繁荣的却是大大小小的画廊。1983年创立的汉雅轩、1987年创立的万玉堂以及1992年创立的少励画廊都曾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等中国“后89”艺术家几乎最早都和这些香港本土画廊合作。不仅如此,新中国第一批出国艺术家也都是由香港画廊和经纪人合作打开市场的,包括赵无极、吴冠中等。因此,当2012年内地当代艺术和油画拍卖市场不太乐观的时候,香港佳士得依然能给出不错的答卷,这不能不归功于香港画廊所铺垫的稳健、多元的藏家基础。   成熟的中介服务
      1973年和1986年,苏富比和佳士得相继进驻香港,开始亚洲布局的第一步。香港拍卖市场经过近40年的发展,作为全球拍卖市场中心的条件已经合理成熟,发达的金融系统、畅通的运输渠道、海外拍品征集明显的优势,在巩固老买家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买家入场,构成多元国际化的格局。2002年,拍卖市场份额超过1%的国家和地区中,还没有出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的份额是1.1%。而到2011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据Artprice 最新数据分析,香港百万级别作品的成交数量就是整个欧元区的两倍。而中国当代艺术在香港拍卖市场中表现稳定,份额大,2010年占总成交额的46.76%,2011年则达到了42.78%,这使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越来越宽的世界领域。专业的艺术品经济制度受市场认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行乱市”的行为,在规范合理的基础上,比较遵循市场规律。
      合理的政策
      截至2012年4月,全世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签证进入香港,在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今天,香港的人口开放流动政策让艺术资讯从未间断过。同样的,香港在进出口方面,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不对其他进口物品征收关税。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法制健全、产权观念牢固、货币稳定等因素,令个人财富拥有安全感,中国大陆富一代的收藏家与香港富N代收藏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收藏观,这让香港一级市场在30年的发展中结构稳固,各司专长地为藏家服务。此外,国外大画廊纷纷进入香港,一则是上述既有的政策,二则是2010年1月《艺术家转售权法》新规定在欧盟地区实施后,分四个档向原作者支付转售费用,超过3,000欧元的艺术品,拿到香港交易,就会免去支出收入的4%的费用。中国大陆的艺术品进出口重关税和欧盟的转售权法的全面实施,让大陆画廊和西方画廊都想在香港完成交易。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的艺术市场繁荣做出了贡献。2000年7月成立的投资推广署,专责为香港促进外来直接投资,并提供免费实用资讯和专业支援,上届署长戴威士在de Sarthe Fine Art在港成立仪式上说:“香港现时是全球拍卖销售额第三大艺术市场,仅次于纽约及伦敦。艺术画廊在港开业可以更容易接触中国内地及亚洲区的藏家,他们不但热爱艺术,更有庞大的购买力。我们乐见de Sarthe Fine Art利用香港的营商优势和中西交汇的特点,带来东西方艺术大师的杰作,使亚洲区艺术产业的发展更蓬勃。”
      本土画廊引领风潮
      香港文化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既有岭南文化的部分内核,同时又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以1983年创立的汉雅轩、1987年创立的万玉堂、1992年创立的少励画廊为代表的早期本土画廊,对大陆当代艺术的发掘和推介,形成了有别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中国当代艺术模式,可以说为中国艺术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年,大陆著名批评家栗宪庭给汉雅轩的张颂仁拉了一份“后89”的艺术家名单,张颂仁将这批艺术家积极推荐到国际艺术市场和大展中,为中国当代艺术打开了通往国际化的大门。而少励画廊的文少励不仅参与了上述艺术家的推介,还推出以艾轩、王沂东、张利和李贵君等为首的“中国写实画派”,截至到现在,这股新写实潮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中90%的明星艺术家在早期都和这二家画廊有合作关系。正是香港独特的中国文化身份,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贡献了一种独特的市场模式。
      多元化的身份背景
      香港老牌画廊在做中国当代艺术之初,基本都是经营古董字画,到现在一直未间断过,只是更多地变成个人行为而并非画廊行为。汉雅轩的张颂仁在画廊成立之初有四、五年的时间进行古代书画买卖;少励画廊的文少励在从事画廊行业之前,在香港开古董店,在北美洲、东南亚、西欧和香港之间进行古董家具买卖。经常往来亚洲和欧洲之间,立足于香港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边缘,使其对大陆出现的艺术变化非常敏感。
      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处于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地下状态,相对于西方已有的经济和社会认知基础,一件美术作品如何进入市场,均建立在成熟的美术馆制度之上,可谓环环相扣、分工明确。但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任何推广基础,所以在早期推介中国当代艺术的香港画廊老板必定具有多元的身份。
      以汉雅轩总监张颂仁为例,他早年留学海外,研修过经济和美术史,在海外有经济和美术馆方面的人脉资源,在国际场合以策展人身份出现,被香港政府选为威尼斯香港展策展人。而瑞士人文少励的妻子为香港人,早年在纽约生活,具有东西方双重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头脑游刃有余地开辟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市场。可以说,香港老牌画廊在中国当代艺术早期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上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推广工作,可以说由几个人包揽了艺术品进入市场的各个环节。
      老牌画廊的策略转变
      30年恍如隔世,中国当代艺术水涨船高,年轻艺术家迅速崛起,价格突飞猛涨,再也不是几千块钱就能买到大尺幅作品的时代,香港老牌在经营策略上也发生了变化。
      汉雅轩目前拥有两个空间,分别位于毕打行四楼和美安工业大厦二楼,平均每两个月都会有新展览开幕,主要由大陆年轻艺术家、香港艺术家以及到现在一直有合作的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著名艺术家组成。而张颂仁个人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印度和东南亚以及蒙古的当代艺术研究和挖掘上,经常性地参与大陆的讲学活动,并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在香港目前拥有三间空间的少励画廊,出于对艺术家格局的调整,在既有艺术家合作和合理销售既有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经济危机之时被传大量出售早期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每年推出10个左右的展览,用来推广香港本土年轻艺术家和蒙古艺术家以及中国大陆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也让少励画廊不断地在大陆寻找像今日美术馆这样的合作机构,而已有的固定藏家,对少励画廊充满信心,从1,000港币到数百万港币不等地购买他们推出的艺术家作品。   从这两家画廊格局的调整不难看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慢慢走向成熟。一方面,大陆新兴画廊分走了挖掘大陆年轻艺术家的机会,对年轻艺术家往往采取代理模式,这让香港本土画廊和他们合作起来会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在审美上,早期香港画廊对大陆艺术家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方的眼光,因为在香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人多数来自于海外,很多都是欧洲人。而现在中国新崛起的收藏家对当代艺术的审美也变得多样化,所以种种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让香港本土老牌画廊不断调整艺术家类型的配置比例。
      新兴本土画廊
      经过香港老牌画廊的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关注。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空前快速发展阶段,当代艺术的视觉样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流行和消费文化成为热门的话题和现象,艺术定制和公共环境艺术软装修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这期间香港画廊增加很多,是1990年代画廊总数的的5倍左右,经营模式也机动灵活、服务对象千差万别。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艺术在公众范围的普及,但另一方面,商业需求的直接性,使得一些恶俗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掩盖住了当代艺术的核心独立精神,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符号化的审美导向。
      这一类型的画廊,客户类型主要是酒店、机构、会所、商会以及政府公共环境部门。他们不是直接挖掘、发现、推广艺术家,而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艺术作品和布置设计方案。因此,不直接代理艺术家,仅和艺术家进行作品合作,更多起到中介作用,这些成为他们经营模式的一大特点。而画廊创办人一般拥有过服务于地产、国际银行、保险等行业的背景,身份的多样性,让他们更善于和企业机构合作。背景不同造就知识结构的不同,所以在选择当代艺术作品上,他们有别于老字号从事古董收藏的画廊主,更关注当代艺术的视觉元素。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活动能力,他们促进了很多欧洲艺术品进入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在丰富本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当代艺术跨文化交流。其中,以季丰轩画廊(Kwai Fung Hin Art Gallery)、Anna Ning Fine Art、Contemporary by Angelali Gallery等画廊为一波重要的商业力量。
      艺术联姻商业
      成立于1992年的季丰轩早期引进欧洲油画和雕塑,画廊主季玉年从事艺术事业之前,服务于国际银行及保险公司多年。季丰轩在2000年转向为中国当代艺术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制作版画,将它们销往其合作客户,包括深圳威尼斯酒店、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香港喜来登酒店以及海澄轩海景酒店等;同时协助企业选择艺术收藏,包括与东亚银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和瑞士信贷银行都有过合作;为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赛马会和数码中心提供大型艺术装置;为会所提供艺术品布置方案等。
      Anna Ning Fine Art 开设于2005年,是一间私人画廊及艺术顾问公司,负责人宁丽虹致力推广及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画廊成立之初主要经营艾轩、陈逸飞、叶永青、焦兴涛、罗中立、王怀庆、吴冠中、何森、何多苓、朱铭、赵无极等人作品。2008年在与叶永青合作个展之后,由于经济危机,则把目光转向年轻艺术家以及大陆二线艺术家。
      相对于Anna Ning Fine Art 从画廊成立之初从经营大牌艺术家作品入手,到经济危机的转向,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Gallery在2008年成立,负责人李安姿(Angela Li)曾供职于汇丰银行私募与资本市场部,具有清晰的经营理念和探索精神。其选择的作品颜色鲜亮,有喜用黄颜色的武汉艺术家黄汉成、有版画背景的王佚琼以及大陆卡通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价格不贵,作品鲜亮引人注目。朗豪集团旗下的朗廷酒店是李安姿的重要合作客户,她担任该酒店的艺术顾问。朗廷酒店更拥有1,500多件藏品,截止到现在也一直在增加当中,其中60%的藏品是香港艺术家的作品,余下由国内和海外艺术构成。朗廷酒店项目的成功,让李安姿成为众多地产和酒店的顾问,随之而来是很多合作项目。另外,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Gallery非常关注香港和内地在文化取向上的不同,画廊刚成立之初,内地策展人方蕾就为该画廊策划了许多展览。李安姿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多重身份,在经济危机之时,画廊依然取得不错的成绩,显示出中介性质画廊在经营上规避风险的能力。
      此外,香港发达的中介服务能力,让很多中国大陆早期的成名艺术家都曾委托这些画廊代售其作品,比如10 Chancery Lane Gallery,2011年就曾为王克平、杨志超、肖鲁做过个展,同时也代理了肖鲁、王广义、张洹、赵刚、杨志超、苍鑫、邵逸农、马六明、宋冬、王克平、黄锐等艺术家的作品。
      企业带动艺术
      相对于以上几家以现买现卖、艺术家作品寄售的中介性质的经营模式,香港还存在一股以企业投资为背景,立足中国岭南地区为销售核心的画廊。1980年代中期,由福建、广州等岭南文化地域到香港的企业收藏家,有很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在审美结构上依然延续着国画和五四时期的油画特点。
      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有Sin Sin Fine Art,代理的艺术家以国画家为主,约有10人左右,在2011年曾为辽宁泼墨山水画家孙广义做过个展。Galerie du Monde主推写实的古代美女画作,画面漂亮,纸本、水墨均有涉及,亦有黄永玉的铜雕作品。成立于2007年的天趣国际艺术画廊由香港万城集团总裁、福建万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民盾投资,张朱宇目前负责经营。林民盾在1985年离开福建省福清市进入香港创业,其经历颇为传奇,他的企业早年经营电子产品,最早将386电脑、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MP3音乐播放器和数码笔等产品引进到中国大陆市场,之后又转投房地产、星级酒店、物流仓储、网络动漫游戏、艺术品经营等领域。天趣国际艺术强大的企业背景,为他们穿梭于香港和大陆之间进行艺术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多重模式共存   香港独特的政策、地理以及人文特点,让拥有各种审美特点和经营模式的画廊共存。比如,Grotto Fine Art就是香港唯一一家完全代理香港本土艺术家的画廊。由于香港艺术品市场对香港本土艺术家并不是特别认可,这家画廊在推动本土艺术家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挖掘了一些年轻艺术家。此外,2004年在香港成立的奥沙画廊,在北京、上海、新加坡都设立了展览空间,并在香港成立奥沙基金会(OFA)。奥沙画廊老板林茵姐妹三人做服装生意,以此来支持画廊经营,做的展览在业内很受认可。同样,香港著名富豪林百欣之女林明珠1993年就开始在香港举办展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在英国获得金融和法律硕士学位后,到上海同母亲共同开发房地产项目,并在上海成立对比窗画廊(Pearl Lam Galleries),同张洹和朱金石都有过合作。她的一半精力还放在与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合作上,展览也主要是激发中国及世界的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其在香港的画廊也于今年5月正式开幕。值得一提的是,林明珠十分关注在亚洲艺术市场倍受冷遇的抽象艺术版块,其香港画廊的首展就是由高名潞策划的“中国抽象艺术,80年代至今:忆原”。
      香港本土画廊的经营模式千差万别,他们在选择艺术家作品上,一定程度成为了大陆的风向标。他们在商业经营的前提下,以香港独立的视角深入研究大陆、本土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找出变化和差异,推出了很多有文化特殊性的作品和艺术理念,这尤其值得大陆画廊借鉴。
      大陆画廊开疆拓土
      作为小众行业的画廊业,相对于大环境的变化更加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代理年轻艺术家的大陆画廊,作品价格低,国际上认识率低,只有参加国外的博览会这一条渠道来打开国外市场。但是参加博览会成本高,就算带去的作品全部卖掉,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收支平衡。所以参加国外博览会,只是增加和国外艺术机构认识的机会(除去老板有海外背景的画廊),很难带来实际销售。与其在博览会上昙花一现,不如在香港常设一个空间,这是大陆画廊在香港开设分空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海外藏家在国内买画会比在香港完成交易复杂得多。现在,这些拥有本土视角的画廊正在努力将中国现在的审美价值判断输入到更广泛的华人世界和欧洲世界中去,但这种模式是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大陆画廊的双重视角
      中国大陆画廊业,在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中,一直处在探索的过程中。大陆收藏当代艺术时间短、收藏习惯尚在建立中,艺术品买家大部分考虑的还是艺术品的投资潜力,结果就是艺术品价格在亚洲各地的拍卖场上一路飙升。在这种背景下,代理年轻艺术家的画廊,防止买家过早掏空艺术家未来市场成为要预防的一个隐患问题。近几年,许多企业纷纷涉足当代艺术,并意识到爱好艺术的人和购买奢侈品及理财服务的行为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这是大陆收藏领域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形成了大陆本土藏家的视角。由于这股力量的投资性和不稳定性,加之当下中国艺术市场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角色和前景,无形中便形成了两种视角:西方视角与中国视角。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在找回自身价值之前,将会面对西方艺术市场机制与中国本土艺术市场的双重运作目标。因此,代理年轻艺术家的大陆画廊势必想把中国年轻艺术家输送到西方藏家、博览会、博物馆这种相对稳定、有标准的运作当中去,这一方面开辟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也对画廊的经营加了双保险。
      对于没有直接和国外画廊嫁接的大陆本土画廊,只有积极地走出去,通过在海外市场推介自己代理的艺术家,来进入西方的艺术品运作机制,才能使大陆画廊的单机制运作变得稳妥。因此,香港无疑成了大陆画廊在这场战争中首先要开辟的前沿根据地。但是在香港开辟分画廊的模式风险重重,不仅面临着高额房租以及香港和大陆的双重政策,更重要的是输出的艺术家是否能被接受。
      风险与机遇并存
      早在1980年代,大陆策展人和艺术品经纪人就开始和香港画廊合作,最先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介绍给香港。房租、政策和艺术作品是否被接受等等这些风险和问题,香港画廊自然也要面对,因此2000年之后香港出现的现买现卖、寄售艺术家作品模式的画廊就非常合情合理。现在大陆画廊要直接面对这些问题,自己全权担起整个风险。
      2008年4月,唐人画廊最先在香港开设分画廊,但由于种种原因,2011年关闭一年,准备在2012年重新开放,但目前尚未听到确切消息。此外,东站画廊和龙德轩从去年开始陆续进入香港ART ONE;站台中国在柴湾开设仅供预约开放的空间;艺门画廊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宋庄劲草空间在香港设立工作室;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2011年初开始和香港半岛维画廊全面深入的合作;曾在博而励画廊和长征空间工作过的罗宾·佩卡姆(Robin Peckham)2011年在港成立商业画廊和项目办公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大陆画廊开始大范围进驻香港,并且带去了熊宇、仇晓飞、贾蔼力、康海涛、闫博、宋琨、翁维、杨心广等大陆的“70后”、“80后”新晋艺术家。如果说“后89”艺术家的庄家是香港本土画廊和海外藏家,那么现在年轻艺术家的庄家则是大陆画廊。他们必须把年轻艺术家推广出去,建立第二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才能够让之前所有的行为变得有效并有所回报。
      到目前为止,这些画廊在香港试水,收获了不错的藏家资源。贾蔼力今年年初在香港苏富比的大幅画作《苍白的不只是你》以55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紧接着今年5月份,站台中国在香港推出“哈利路亚”贾蔼力个展,由此收获了来自欧洲的新藏家。此外,东站画廊推出的闫博个展引起了香港本土藏家和新加坡藏家的关注。而半岛维画廊和偏锋新艺术空间的合作,以“70后”新艺术为展览主打,希腊船王和泰国王族以及香港本土收藏家都有购买他们的作品。而分析香港拍卖市场的比例配置可以看出,以“85’新潮”艺术家为市场主体、目光瞄准“70后”艺术家已经成为苏富比和佳士得的一条重要市场走向。种种信号让我们感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70后”艺术家已经慢慢走向市场前沿阵地,但是大陆画廊输出的年轻艺术家首次遭遇国际市场的洗礼,在没有可参考的运作模式下,依然要面临种种考验。   欧美画廊推波助澜
      无法忽视的亚洲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西方艺术市场疲软,但香港作为当代艺术的第三大中心,其强大的经济能力波及台湾、日韩甚至是东南亚地区,让西方的画廊不得不重视亚洲市场。此外,源于2001年的欧盟《艺术品转售权法》将会在2012年全面实施,十年的政策缓冲期,让西方画廊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经营策略,而在香港完成交易无疑会避免这项支出。西方画廊要培养亚洲和华人藏家,在策略上,必须要先接亚洲的地气,通过展览培养人气,经文化推广输出西方审美文化,最后将代理的艺术家作品成功销售。
      进驻香港之前,这些国际画廊对亚洲市场并不陌生。比如最近在香港开设分店的法国画廊贝浩登(Galerie Perrotin),早在1993年,其创办人艾曼紐·贝浩登(Emmanuel Perrotin)就与村上隆相识,并与他进行了长期的合作。之后又通过与高野绫等亚洲知名艺术家的合作项目,使其与亚洲的关系更加密切和深入。此外,在过去的10年中,贝浩登在亚洲的业务一直稳步扩大,涉及的范围包括日本、台湾、印尼、新加坡、韩国以及最近开始接触的中国,并且也一直在积极参与多项在亚洲不同地方举办的大型艺术博览会。
      在此情况下,自2006年巴基斯坦Gandhara-art画廊入驻香港以来,众多国际画廊纷纷来港开设分店,其中就包括2008年的泰戈尔和高古轩画廊,2010年的法国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伦敦的Ben Brown Fine Arts 、韩国的CAIS Gallery和新加坡的谁先觉画廊(IPRECIATION),2011年的de Sarthe Fine Art画廊。而进入2012年之后,英国画廊业巨头白立方也应势登陆香港。
      左手卖大师,右手买当代
      海外画廊在进入香港之前,都有过在这里完成大宗交易的经验,而开幕首展往往会选择在香港认知度比较高的艺术家。以高古轩为例,2007年他们便到亚洲勘察环境,最终选中香港,并于2011年开展。高古轩的签约艺术家包括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曾梵志,均是已经成名的亚洲艺术家,因而会为画廊带来诸多亚洲人气和买家,借此将西方艺术家介绍进亚洲市场。不过,观众和亚洲藏家是否接受和认可,这与大陆画廊在港开始分画廊一样,还需时间检验。
      这种模式也并非高古轩所独有,2010年6月,由陈荟妃创办的香港谁先觉画廊获得置地集团和香港苏富比的支持,举办台湾著名雕塑家朱铭的大型作品展览,作为其香港新店的开幕首展。而2011年,de Sarthe Fine Art在香港的开幕展,同样选择了在亚洲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十幅赵无极的作品。该画廊的老板为美国收藏家帕斯卡·德萨特(Pascal de Sarthe),也是往来于亚洲与欧洲的国际艺术品经纪人,在台湾拥有五位联系紧密的藏家客户,在上海也有藏家。德萨特专精印象派、现代艺术及美国战后艺术,这些版块在国际艺术市场流通已久,之前日本曾大量收藏这类艺术品,但在泡沫经济后大量释出,他就曾从日本接手过不少作品并转给其他地区的藏家。而德萨特自己的收藏以当代前卫艺术为主,它们价格便宜,在往来国际各城市时,他会去看当地年轻艺术家的展览。由此,“左手卖大师,右手买当代”就成了德萨特这样的西方画廊主进入亚洲市场的不二法门。通过卖大师作品回笼资金、收揽新藏家,再投入有升值潜力的年轻艺术版块,这种经营模式与经营品种单一的大陆画廊相比,则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此外,国际画廊在香港开设分支,必然会面临中西方收藏习惯和审美的差异,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香港白立方在今年5月16日推出的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新作展便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批作品受到基弗1993年中国之行的启发,出现了特有的中国化的形象,因此数件作品都被大陆藏家买走。虽然该展览被部分人批评为迎合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但不失为快速打开亚洲市场的捷径。
      如今,香港自身的文化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兴建中的西九龙文化区及其当代艺术馆M+(第一阶段计划于2016年开放)、中央警署旧址翻新成中型展览场地(预计于2014年落成)以及亚洲协会的新址(于2012年2月启用),将使这个城市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活动与展览场地。此外,多得Para/Site艺术空间、亚洲艺术文献库以及伙炭艺术工作室等艺术组织多年来的努力,为本地的非商业文化带来另一番新景象。加之大陆画廊和国外画廊相继入驻,更让整个香港画廊生态无所不包,随之而来的藏家结构也将真正步入全球化。

    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 画廊 春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