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英美新批评理论分析作品【从英美新批评理论看古典诗歌汉译的标准】

    时间:2019-02-14 03:23: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在传达原诗信息意义之上,一定要保持诗的意境。本文在英美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的理论前提下,以《静夜思》为例从两个方面――意义单位层面和音韵层面,来解析译文并探讨诗歌翻译的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07-02
      
      欣赏诗歌是对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乃至一种文化最深入最本质的理解,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比以往更多的外国学者乃至普通读者表示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国内译者意识到有责任把中国诗歌更好地介绍到国外,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译本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由于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表达,从而导致这些译本互不相同,各有千秋,并且充分体现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流派。
      1 理论基础
      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首先,本体论是新批评一切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新批评理论家们认为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认为批评研究只需针对作品而不需涉及其它相关要素。其次,出于对文本的突出、重视,新批评理论家们在文本内部结构的探讨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的代表理论是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说、布鲁克斯的“有机论”及韦勒克的“分层-整体”观。再次,除了对文本结构的宏观方面的探讨外,在微观结构方面,新批评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独创性。他们从语义分析入手,先后提出包容诗( inclusive poetery )、复义( Ambiguity )理论、反讽( irony )理论、悖论( Paradox )和张力( tension )诗学,对诗意的辩证结构有了透辟的认识。这些理论都导出了新批评的又一个评判标准,即“容它性”或“复杂性”。这个标准表明,在新批评理论家看来,有价值的诗歌必须包含对立和冲突的因素,具有相当的容量和相当的紧张度,而且结构上应有一定的复杂程度。事实上,容它性和复杂性虽然暗示了对诗中冲突因素的“量”的追求,却没有表明对“量”的限制,更没有对“质”的判定的评判标准。就此而言,新批评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它的困惑之处。 第四,作为一种策略,细读法巩固了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这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纵横三十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英美新批评理论家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而使词意等得不到文学性的展示。
      2 翻译的标准
      自古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有的言不同而义近,有的言相近而义远。关于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标准方面。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再到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等等,不同说法不同侧重点的诗歌翻译标准层出不穷。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国语言和汉语诗歌有深入的理解,需要保持原文在思想性、音乐性、语言性等方面的艺术风貌。最好的译本是能够把诗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能在译语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好的译文要做到在内容上信,在语言上达,在风格上近似原文,并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三美,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 《静夜思》的翻译分析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原文是一首四行押韵诗,韵律结构是“aaba”,是一首风格清新,言简意赅的韵诗,体现了秋夜诗人的怀乡之情。诗歌涉及的主题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用语言来表达简单语言之外的情感,用富有韵律的言词表达浓厚的感情,能够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静夜思》正体现了诗歌的上述特点。诗人李白用简单明了的诗句表达了深刻浓郁的思乡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诗的前两句描写在异乡的月夜诗人难以入睡,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窗前,让人乍一看误认为是秋霜。后两句描写诗人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风格清新简洁明快,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3.1 从音韵层面
      语音系统包括音素、音位、音节、音步、声调群、复合声调群、以及声调群在更大直至语篇层次上的组织。英汉格律诗中的节奏和韵律是语音系统内的重要美学特征成分。其中音步是构成节奏的基本要素。英语格律诗以音步类型为基本因素,而汉语格律诗主要以声调的起伏为主要因素,对音节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英汉诗歌在节奏组织方式上就会有差异。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把原诗aaba的押韵模式,转换成了light和bright,aground和drowned,即abab的押韵模式,也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音美。也能表现出原诗作者的思乡之情。
      ATranquil Night(许渊冲译)
      A bed,I see a sil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翁显良把韵诗译成散文。通常这些译文语言优美并忠实于原诗。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译文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因为散文既不能反映出诗的语言和措辞,又不能再现诗的韵律和特征。并未充分体现诗歌的音美。
      Nostalgia(翁显良译)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 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3.2 从意义单位层面
      语义系统包括义位/素、义项、词组/短语结构、小句义、复句义,直至整个语篇语义单位结构。在文学语篇中,特别是诗歌语篇,语义系统在传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上占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觉得诗歌很美,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用词,以及透过语义系统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窗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许译文中用了“silver”一词,此处尤其为妙,既体现了明亮,又表现出李白刚开始并不明确知道亮光是月光所致。许译文用“wonder”, “wonder”或疑问句都可。更有人使用“wandering eye”,运用移就修辞格,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低头思故乡”,“低头”,无论是“fall”,还是“drown”“sink”都有“思”的成分蕴涵其中。大多数译者都用的“thought of”,但还有的译文使用“youth"s sweet memories”和“the home of old day”这种意译的方式虽然清晰明了,但总觉得缺少一种耐人寻味的味道,而翁译文中的“my heart aches for home”更能体现诗歌作者的思乡之痛。
      结论
      诗歌是语言文化精髓的流露,是深层次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演变的良好途径。诗歌翻译是加强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今天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诗歌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参考文献
      [1] 唐炜. 李白《静夜思》英译文的经验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04)
      [2]雍文明. 从李白《静夜思》的几则译文谈古诗英译[J]平原大学学报, 2007, (04)
      [3] 王文斌. 从两首唐诗的不同英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未定性和具体化[J]中国翻译, 2001, (02)
      [4] 杨大亮,武敏.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本分析诗歌翻译[J]. 中国电力教育, 2007, (10)
      [5] 祝朝伟,林萍. 诗歌:翻译与改写[J]外语研究, 2002, (04)
      [6] 傅煊翔. 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意象及翻译策略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12)
      [7] 张哲.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04)
      [8] 李梅英, 张显翠. 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接受[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3) :71-73

    相关热词搜索: 英美 诗歌 批评 古典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