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教育的智慧来自躬身实践:智慧来自实践

    时间:2019-04-17 03:16: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前段时间有机会和同事去山东杜郎口学校参观学习,在看课、听报告的同时,也催生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认为杜郎口好似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放生”与“圈养”的问题。我们是“圈养”的,杜郎口是“放生”的。“放生出个性,圈养出规范”,我们常用养鸭子的方式去养天鹅,我们让天鹅忘记了什么是翅膀,为了还孩子翅膀我要学杜郎口。
      从杜郎口回来的当天下午,我和同行的陶主任就在五年二班做起了实验,我执教语文课,陶主任执教数学课,我们尝试用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操作我们的课堂。我们分别对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进行了尝试实验。之所以选准一个班级实验宗旨就是以点带面,实验反思,集中强势,迅速突破,想借助五年二班寻求课改的切入点,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本土实际的课改之路。经过半个多月的实践,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是我们不仅教会了学生去学知识,而且还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在我执教语文课时,让各组到黑板上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中学习最好的张超同学就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老师我们不喜欢到黑板上去写字,将来我也不当老师,不用练粉笔字。”课后问及班主任才知道,他字写得不好,他想回避自己的缺点。经过以后几节课的正确引导,他转变了想法。在期末评定中他主动在他的评价坐标图上画了一个不完美的圆,在欣赏别人这一项上他给自己扣了分,他说下次他一定会画一个完整的圆。课改转变了学生的人生观,也使得一些孩子有了自信。我班有一个小组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夜明珠”,他们的理由是“夜明珠只有在晚上发光,我们组原来成绩差,这次我们有信心迎头赶上。”
      在实验中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实验初期,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水平都有限,于是可能会出现教师被逼上讲台的事情。就拿我自己做的一节《伯牙绝弦》来说吧,就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我把它总结出来,便于自勉。
      一、主动权的问题
      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是深有体会。第一课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自学指导”一步步学习交流。一节课下来,我的任务只是去评价小组内的学习与参与情况,我轻松,学生快乐。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可当第二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课件字小,学生们研究得不是很热烈,于是我转变了自己的思路,我引导,这一导不要紧,我竟然又重新回到了老牛拉车的死胡同。
      二、教师何时介入最佳
      当学生汇报“知音之死”时,由于学生查到的资料没有一个涉及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介入进去,给他们补充了一个小典故《子期之死》。可以说这个穿插起到了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催生灵感的作用。我如果及时收手,把时间留给孩子们,他们一定会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我没有,我又补充了另外的一些课外资料,想让学生学得更多。可事与愿违,我在前面介绍时,从孩子们的听课状态、神情中我读出了厌倦与无奈。我后悔我的多此一举。由这个问题我想到教师介入多了,学生会厌倦、疲劳、会吃不消。教师介入少了,学生会对文本吃不透。那么怎样既让学生吃饱又吃好,是我们教育人应该着手去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凝滞的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给予点拨:要在学生学无方法时给予指导;要在学生学不得法时给予纠偏;要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给予思考;总之,要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需要。
      三、备课时关注什么
      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我能查到的资料都查了,能补充的内容都设计进去了。从“相遇知音”到“知音之死”,自认为设计得科学恰当,可在操作中由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了,造成了课堂的拖拉与学生的疲惫。课后,一位校长对我说:“备课备得太细也未必是件好事。”的确,备课时我过多地关注了文本内容,而少于去思考这些内容、这样的容量,我的学生们是否会消化。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我未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我让我的孩子们吃得涨了肚。于是在课后自评中我不得不检讨,备课时我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我不应让我的学生有一丁点的时间在我的盲点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所提倡的课堂上的三个“没有”——没有角落、没有忽略、没有放弃。
      四、关注人本还是文本
      新课改执行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理念的解读与感悟不比别人少,自以为我的设计会是完美的。可操作时才发现原来我设计的内容多了,让学生的发现少了。由于我过多地关注了文本,而忽略了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学生们没了谈感受,谈见解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思考,少了争论,于是就少了主动学与自觉学的欲望。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我们的课堂没充分给他时间。让他如何去感去悟去收获呢?与人为本,要求我们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把想“喝什么”“吃什么”的需要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吃好、吃饱、吃得舒服。
      “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放开手”更是一种责任。大爱无言,但要花开有声!

    相关热词搜索: 躬身 实践 智慧 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