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和解”只是个人恩怨,无关社会之痛 形容恩怨和解的话

    时间:2019-03-24 03:33: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引起舆论哗然后,我一直在关注着一个结果,等待验证自己的判断力。这个结果来得不算太迟:“14日下午,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中受伤夫妇与李、苏二人家长会面,双方达成和解。夫妇二人称已接受两个孩子家长的道歉,将不再对此事进行追究,并希望今后李、苏二人能对孩子严加管教。”(2011年9月15日《京华时报》)
      归纳之下,就是这个新闻的标题《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和解,受伤夫妇将不再追责》。这不但被笔者预先言中,更可能是李双江之子早就知道的,否则,他哪来的这股“勇气”。对此,在相关评论中,网友们再次愤然。但这又是必然的也是最好的结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苛求李双江?扭转权贵子弟横行霸道的社会风气,李双江是担当不起的;我们也没有理由责怪受伤夫妇的软弱,他们在事发时的不依不饶,可能只是气头上的狠话,更何况他们当时也不知道,行凶者是大名鼎鼎的李双江之子。很多时候,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利益得失使然,而在不同的价值观支配下,趋利避害大致可以作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其实,人们对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处理结果的期盼是茫然的。因为,人们希望严惩行凶者,不光是对受害人的声援,实质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憎恶。但是,如果李双江之子确实不满16周岁,他就无法成为扭转权贵子弟横行霸道的社会风气的严惩“标本”,即使法律想做一个以儆效尤的姿态,李双江之子也不符合“标的”。李双江之子“一个人”在拘留所度过中秋节,已经算是“法硬上大夫”了。客观地说,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的善后,如果没有其他违法证据,在法律范围内,几乎没有什么深究的余地了。
      然而,对一起打人事件,涉事双方都“和解”了,为何公众还“意犹未尽”?实乃打人事件所触痛的,不仅是被打的夫妇,而是公众的感情。因此,“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和解,受伤夫妇将不再追责”,只是个人恩怨层面上的,公众对这种社会恶习的愤愤不平,是不会随之轻易和解的。但就法律而言,也是无可奈何的。
      正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把一些在道德范畴内就格格不入的问题,最终放到底线上来处理,本身就是社会的不幸。当“官二代”“富二代” “星二代”成为一个阶层并逐渐固化的时候,不同阶层间的地位悬殊必然引起相互歧视和对立。而这种歧视和对立,来自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来自公众对权力寻租下权钱交易的憎恶,这就难以形成和谐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情绪,就像一股暗流,一旦有了宣泄口,其势是汹涌的。而当权势二代反复用他们的骄狂触及这一社会痛楚时,人们的反应是激烈的。李双江之子打人后叫嚣“谁敢打110”,就把一起打人事件上升为权势阶层的仗势欺人,被深深刺痛的就不仅是被打的夫妇,而是本来就对特权阶层深恶痛绝的民众。人们联想起一系列权势二代有恃无恐的行径,被激怒的情绪就超出了事件的本身。这种社会后果,事件的当事人是负担不起的,在法律的范围内解决也是就事论事的,即使李双江因此身败名裂,能对这个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阶层日趋固化的社会有什么救赎作用么?
      因此,类似事件引出的社会问题是值得警醒的。如果社会形成一个任意欺压弱势群体的阶层,如果权势成为欺压普通百姓的资本,那么,就有违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的属性了。因此,满足于“事件和解”和“不再追责”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何尝不能认为,这样的“和解”是又一次体现了权势的无所不能?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是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

    相关热词搜索: 和解 恩怨 之痛 无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