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创新的心理机智_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

    时间:2019-03-18 03:26: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1年6月,武汉的天气依然炎热,高考阅卷的现场依然肃穆,阅卷老师分析了今年高考作文题“旧书”的内涵,并对作文评卷的合理性、公正性、科学性作了阐述,并对十三篇标杆作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认为有价值的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作文题目。题目是“旧书”,属于命题作文。没有写题目或自拟题目均要按评分细则扣分。
      二是关于“旧书”内涵的界定。“旧书”有实指义和虚指义。实指义,是指以前出版的书(“旧”即为“从前”“旧有”,是个时间概念),它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经验的记录与总结。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这本书可以是古代文化经典,也可以是近现代哲人领袖的经典著述,更可以是随自己成长的教科书等。虚指义,即“旧书”的比喻意义,“旧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载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事件,蕴含着某种思想,某种情感,某种经验,某种启示,某种价值。
      三是关于“十三篇标杆作文”的解析和启示。十三篇标杆作文囊括了一、二、三、四类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三篇标杆满分作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成功作文之所以成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力筑才情,创新显机智。这里我忍不住要说说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1. 材料新颖、典型,体现对“旧书”的感悟。
      比如第一篇满分标杆作文《旧书》(后附):文章将历史比成一本旧书,行文中抓住前221年秦统一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三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追溯前世过往,展示历史这部大书的全貌。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切合题意。
      还如第二篇满分标杆作文《旧书》:文章围绕紫檀箱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写感受。古人“藏书节”对藏书的炫耀,毛泽东征战途中不弃旧书史实,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材料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这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以及书籍的巨大作用,用例充实典型,中心突出。
      2.语言灵动、大气,表达对“旧书”的思考。
      培训时,组长举这么一个例子来倡导考生在作文中要多用描述性的笔法。他说,同是太阳升起,毫无生气的陈述是“太阳升起来了”,生冷的判断是“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而饱含情感的描述是“太阳冉冉地从东方升起”。可见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篇优秀的文章肯定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到之处。比如,第三篇满分作文《旧书》中结尾有一段文字:
      泪滴渲染开你的字迹,我抱着这本旧书,温柔地唤起我的孩提旧时光。我还想再叫你一声“妈妈”,甜蜜的尾音拖得很长很长……
      带不走的那些,遗憾和眷恋,就化作最后一滴泪。
      泪滴渲染开你的字迹,我抱着这本旧书,温柔地唤起我的孩提旧时光。
      文章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表现了我与母亲心灵沟通与交融的过程,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3.字迹美观、大方,再现“旧书”的神韵。
      三篇满分标杆作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卷面整洁,字迹美观大方,感觉就像欣赏一件高雅的艺术品。确实,面对数以万记的考生,面对千差万别的试卷,再怎么客观的评卷老师也会带上他的主观色彩,融入自己个人的喜好情感。因此,考生要想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取较高的“感情分”,就要书写美观大方,标点准确规范,没有任何涂改痕迹。
      6月11日,紧张有序的阅卷工作拉开序幕。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精彩的佳作,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在审题上,本次高考为命题作文,因而学生在审题上出现偏差不多,少数同学把信、明信片、日记本等定义为旧书,这些是明显很牵强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写到书,反复阐述书本的作用、意义,可恰恰忽略了“旧书”的限定。
      在内容上,多数同学采用正面立意,阐释旧书的底蕴,讲述旧书的故事。旧书即历史,即传统文化,即心中过往的回忆,而这几类也是比较容易得高分的立意。“旧书”相对来说是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的,许多同学也的确是顺着这个思路来写的,但是雷同且虚假的现象比较多,假、大、空的文章在阅卷中并不少见。另外,由于学生在考前都刚经历过处理旧书的事,很多学生也在作文中写到对旧书是卖是留的纠结,几乎最后的结果都是旧书见证了三年的时光,有了感情,还是收拾好了带回家。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我建议要从三个备考策略入手:
      1.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及时积累鲜活、典型的作文材料。记得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扬子晚报》上曾有这么一段话,我感触最深:“不管人在哪里,在忙什么,只要心有触动,笔有情致,就会从心中飘出一朵花来,落到纸上”。虽然高中生写作是以“应试作文”为主,但平时训练也不可太“功利化”,平时多写写周记,写写日记,做有心人,多积累,才能让我们作文时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2.切忌模式化、程序化,多写有灵性的、大气的文章。不少老师,包括我在内,高考前都在反复训练学生,作文要围绕固定的模式,比如横向式、纵向式、并列式等,记叙文简单叙事,不见真情,议论文缺少深度,没有思考,这样千篇一律的文章,阅卷老师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很难打高分。正如培训时老师所说,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切忌单一化、模式化,记叙文后面最好有适当的议论,议论文必须具备杂文的特征才易得高分,还建议我们学生能写杂文。
      3.要善于扬长避短,重点突破,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注意平时训练要写自己最擅长的、熟悉的、确有感受体验或真知灼见的东西。在选材、立意、选择文体、运用语言与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力求驾轻就熟,得到最优化的发挥。不必“邯郸学步”,更不必舍自己之“玉”而取他山之“石”。
      
      满分作文1
      旧书
      □湖北考生
      历史是一本旧书。(将“历史”比成“旧书”构思新颖,扣题准确。)
      微微泛黄的封面,是因时间流逝而显得古朴沧桑的痕迹;略显粗糙的书页,是无数人千万次翻开的证明;简单客观的文字,虽不富有生趣但真实鲜活地存在。(运用“泛黄”、“粗糙”等一系列的形容词描述了旧书的外形,形象生动。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文势。)
      历史这一本旧书的出版时间已久远至不可考,但翻开它,我们却可以探求历史发生的时间,追溯往昔的记忆,感悟真实的过去。(点出“旧书”即“历史”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追溯历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目录索引,我们开始品读这一本旧书。
      第20页,是公元前221年,是我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辉煌痕迹。在这一页我们读到了秦朝的兴起,秦朝的统治过程,乃至秦朝的衰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矣。”短短数行文字,既记述了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也给予后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品读历史这一本旧书,既收获了知识,也感悟了警示。(以页码为线索,追溯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感悟到读旧书可以收获知识,感悟警示,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1049页,是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曾经万众欢庆的开国大典。往后翻,是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书中记载了共和国的诞生与发展,磨难与成就,在历史的新篇章,我们品读并仿佛在经历着,那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喜悦与自豪,那种取得成就的愉快与骄傲,那种虽历经波折但终有发展的激动与欣慰。我们品读历史这一本旧书,既收获了知识,也感悟了在曲折中前进的坚忍品质。(追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感悟到曲折中前进的坚忍不拔的品质。)
      第1298页,是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经过拨乱反正,动荡终于过去,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际,中国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正在走向世界这一大舞台。不断地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际声誉也在不断提高。历史这一本旧书密密麻麻地写满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种种成就,也写满了中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政策方针与成效。我们品读历史这一本旧书,既收获了知识,也感悟了精神,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毅精神。(再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感悟到发展的勇毅精神。)
      鲁迅曾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引用鲁迅的名言,表达“旧书”给我们的感悟,提升了文章的主旨。)而我们品读历史这一本旧书,正是带着这种不满足的精神不断探求,探求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探求在艰苦中成就的坚忍品质,也探求不断进取发展的勇毅精神。(继续排比,延续了前文的整饬格调,展示了历史这部大书给人的启示。)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们凭着在历史这一本旧书中学到的警示、品质、精神,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给自己更多成功的可能。
      历史是一本旧书,但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新的生活。(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评点
      内容项:25分。文章将历史比成一本旧书,行文中抓住221年秦统一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三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追溯前世过往,展示历史这部大书的全貌。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切合题意。
      表达项:25分。文章结构严谨大气,语言简洁畅达,卷面工整。
      发展项:10分。构思新颖,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观点具有启发性。
      本文得分:25+25+10=60分。
      
      满分作文2
      旧书
      □湖北考生
      一只带有金属环扣的紫檀木箱,轻轻打开,没有预料中的金银首饰,一阵灰尘过后,映入眼帘的,是厚厚的几捆旧书。
      我轻轻掸去灰尘,翻开发黄又起卷的书页,有陈年药材的古老香味,有些字迹是模糊不清了,保留下的字迹有的却还是繁体中文,我看不大懂,但却能感到那历经多年弥香的书卷中沉淀的文化底蕴。
      古代人们每年都有“晒书节”,那必定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家家户户把阁楼里收藏的旧书拿出来晒,除去那潮湿,除去那霉气,让那书角在阳光下舒展开来,吸收灵气。对于读书的贤士来说,晒书节是尤为重要的节日。他们自是把那压箱底的旧书当作传家的宝贝,会细细擦去屋里最好的桌上的污渍,才肯把心爱的旧书小心翼翼地放上去。晒的旧书多,是值得夸耀的事,书香门第的旧书文化便是这样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化中,旧书是历史沉淀下的智慧;在现代都市中,旧书是追求知识、回首往事的珍宝;在我们的心灵中,旧书是一份内心的从容淡定,是对更高境界的执着仰望,又是对如花的岁月的一段留守。旧书,蕴藏的是整个民族,记录的又只有自己。
      毛主席在抗战期间与解放战争期间唯一不肯丢弃的,是几箱笨重的旧书。敌人的炮火攻击,战士们不得已丢掉了打字机,甚至锅、盆。但是那几箱看似累赘的旧书却跟随了几年行军的旅程,在微弱的油灯下,主席在旧书上作下了密密的批注。在那些寂寞艰苦的岁月,革命的希望被点燃。
      旧物总该丢弃,书本总会读完。可是我们不舍得把自己爱不释手的书卖到废品收购站,我们宁愿一读再读来说服自己不要把它丢弃。其实,我们不愿丢弃的,是对知识的尊重,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对自己的心灵的坚守,是一份淡淡的宁静从容。
      爷爷告诉我,以前的书种类很少,而且在战争年代,饭也不一定吃得上。他静静地抚摸着几本《论日本帝国的兴衰》,眼里满是怀念与珍惜。我想象着几十年前他欣喜地躲在被里看书,看完后又犹豫地把它们藏了起来。那只紫檀木箱的确装过首饰、嫁妆,但最后还是成为了旧书的家园。
      是啊,金银珍珠,比不过旧书中的黄金屋,比不过旧书中静如流水般的岁月……
      
      评点
      围绕紫檀箱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写感受。毛泽东征战途中不弃旧书的史实,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材料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的优秀传统。用例充实典型,中心突出。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构篇灵动,书写工整,卷面雅洁。文章材料丰富,认识深刻,语言凝练,富有韵味。
      

    相关热词搜索: 才情 机智 实力 创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