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从自我意识分析自己_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时间:2019-05-12 03:15: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从少年到青年初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内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由于自我意识,个体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和调节,而且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怜。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家庭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状况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青年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得分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女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育早,他们更多的剖析外表和内心的我,自我意识提高较快,可以更好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活动,因此她们比男性青少年感受到的幸福和满足更多,认为自己的行为更恰当,具有较好的伙伴关系,在学校的表现更好。苏林雁的调查显示,女孩的行为与合群得分高于男孩,男孩焦虑及躯体外貌与属性高于女孩,自我意识的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二)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儿童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也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别人把他当人看,让他享受与成人一样的权利。他们以不满足于“你听我讲”、“你说我干”的顺从心理和崇拜心理。也就是说,青少年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人际关系。
      (三)自我开始分化,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主我,即具有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客我是作为客观观察对象的我。现实我是当前的自我,理想我是自己努力想成为的自我。在青春期儿童不但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作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只有在这个时候,儿童仿佛才第一次发现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统一自己。青少年强烈地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开始十分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同时,能更加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
      (四)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二是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及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给青年一代提供了巨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当今的青少年崇尚个性、追求独立。儿童的自我评价还比较片面,往往过低地评价别人、过高地评价自己,而且对自己的评价变幻不定。随着经验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逐渐趋向稳定、客观和全面。青少年后期,能把对自我的描述从表面化深入到内心,并且对自我的评价日益抽象化、概括化。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内容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鲍姆令特(Baumrind),他根据父母行为的控制和温情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卖考贝和玛丁(Maccoby&Martin,1983)在鲍姆令特对教养方式的分类的基础上,把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按要求和反应两个方面又分为沉溺型和忽视型。1991年鲍姆令特又把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7类:期望型、民主型、非指导型、专制—指导型、非专制—指导型、投入型和一般型。
      我国近年来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刘金花把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白燕则分为溺爱娇纵型、专制型、启发诱导型、放任自流型。陶沙等(1994)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际运用
      1.限制与宽容。心理学家认为,宽容民主就是儿童在家庭中享有参与、管理家庭的权利,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的作用。宽容家庭中的青少年性格外向、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而限制家庭中的青少年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但是,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严格合理的限制”与“惩罚性的限制”之分。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较专制型家庭中的合理。前者给予儿童行动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能促进儿童的社会责任感、成就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后者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是身体上的强制,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反作用。
      2.惩罚。惩罚是父母教养方式中常用的方法。惩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强制(power assertion)和爱的回收。强制是父母对儿童身体上的惩罚、冷漠的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爱的回收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形式,主要包括父母对儿童表示失望,不理、孤立儿童等几种形式,爱的回收可使儿童产生一种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迫使儿童就犯。在家庭教养中充满强制,缺少成熟的教养行为和影响力,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他不良行为,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如果无区别地使用爱的回收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刻板地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研究表明,爱的回收不失为家庭教育的强有力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适合。在权威型家庭中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但在专制型的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的作用。
      3.指导。指导,指父母给儿童提供问题情境,并给予及时反馈和积极强化。霍夫曼发现,母亲的引导效率高,原因是母亲的引导不仅是理性解释,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并同时使用爱的回收、强制等方式。由此,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并最终内化成儿童自我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使儿童把这些规则看成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
      4.温情。温情,指通过行为和态度表达对孩子的爱,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兴趣,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赞赏,为孩子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欢乐。温情的教育方式更易于儿童服从,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
      张秀阁的研究表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母亲偏爱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得分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女性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育较早,她们更多的剖析外表和内心的“我”。自我意识提高较快,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因而她们比男性青少年感受到的幸福和满足更多,具有较好的同伴关系,在学校表现更好。
      (二)不同类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港台的卢钦铭、陈李绸、张春兴等发现,学生愈感觉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赏、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来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愈高。西杰斯1970年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意识多个因子与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理解式教育方式(民主型父母)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式教养方式(严厉型父母)呈负相关。Dejana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令人惊奇的作用——自我意识低下者常缺乏与父母的交流。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自我意识多个因子间差异有显著性。关彩萍、张虹等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我意识有密切关系,不同类型教养方式,可使子女有不同的情绪体验、造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民主型的父母常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使高中生产生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肯定并愉悦自己,感到自己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欢乐和希望。而严厉型的父母常采取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使高中生产生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从而以消极、自卑、被动、否认的认知模式评价自己。
      (三)城乡差异
      杜亚松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得分高者在评价家庭环境各方面都优于自我意识水平低者[13]。1967年Hawkins研究发现,城市中学生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得分总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与我国学者钱秋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岳冬梅的研究也表明,高社会经济层次的儿童自我意识高于低社会经济层次[14]。张秀阁、吴江等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和农村青少年相比,城市青少年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更自我认可,对自己的外貌更满意;在教养方式上,城市父母较农村父母对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良好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与其呈显著的负相关。在强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少年的个性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作用模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忽略的。父母在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个性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目前,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还不多,尤其对农村青少年的研究显得还比较薄弱。因此关注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立,高觉敷,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
      育出版社,1995:703.
      [2] 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168-172.
      [3] 苏林雁,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2):14.
      [4]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5] Hattie JA. Self-concept. Lawrence ErlbaumAssiociates, Inc.
      1992:181-189.
      [6] 张秀阁,吴江,等.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意识
      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15.
      [7] 张秀阁.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168-169.
      [8] Dejana Tasic.Croatian Med J,1997,38(1):23-25.
      [9] 关彩萍,张虹,等.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我意识的
      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2,23(1):13-14.
      [10] 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93,(增刊):122-129.

    相关热词搜索: 教养 青少年 自我意识 父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