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紧扣文本留白,激活阅读教学】文本留白

    时间:2019-05-07 03:31: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课堂上的对话、交流、启发、探究……归根结底又是始终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智慧地借助文本留白,并运用好文本留白,就能激活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借助疑问留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望
      人们总有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当看到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的“空白”时,大脑就会产生积极兴奋的活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通过课题创设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心理。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教师首先点出课题中的“我”,问学生:“这里的‘我’指谁?”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肖邦。这时,老师抓住课题的特点启发学生:“课文是用肖邦说的一句话来作课题的,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了解的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肖邦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他是什么时候说的?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离开了祖国后又做了些什么?……同学们因为老师的这一留白,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在阅读文章时的劲头也不一样了。
      二、借助本意留白,引领学生的独特感悟与深层体验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教学片段一:
      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老师们往往会让学生就字面逐一去理解为:老两口最喜欢的小儿子很顽皮,正趴在溪头剥莲蓬吃莲子呢!
       教学片段二: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扣住“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上的小儿明明是趴着的,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卧剥”?经过一番想象、讨论,学生发现趴着仅仅是小儿的一种姿势,这顽皮的小孩子累了以后,还可能侧着身子,躺在地上……这时,老师继续启发学生,使之明白这“卧”可能是侧卧,可能是仰卧,也可能是俯卧。学生这才发现一个“卧”字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画面,同时,也感受到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 将这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教学片段一中,教师的教学是格式化的,将学生局限在固定、单一的理解之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压抑了学生的想象,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而将教师的理解强行地加在学生的身上。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的教学是开放的,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个体对生命与文本的了解、体验是放松的。透过文字本意背后丰富而独特的体验,带给学生的正是一种个性生命价值的体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灵动的、高效的活力课堂。
      三、借助标点留白,开启学生的丰富想象与感性认识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时候,它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莫高窟》一文中是这样描写“飞天”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观看“飞天”的相关图片,然后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借助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自己头脑中的“飞天”形象。这样,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对文字的理解、认识也更加感性了。
      四、借助情节留白,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创新体验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内容自身情节上的留白,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1.再现重要的情节,将简炼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重要的语段,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使学生将文字符号变为生动的画面。
      《水》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村子里的人,在雨中痛快洗澡的情景。这一场面写得比较概括,留有较大的想象、拓展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等词语想象、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在鲜活的画面中,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悦,更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2.补充相关的情节,将粗浅的认识变为深刻的理解
      文本本身的内容的背后,往往还会牵扯到其他的故事。这些内容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其实会对学生理解文本带来影响。对于这些情节的补充,也就显得重要了。《负荆请罪》中,韩勃对蔺相如说了这样一句话:“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在这里,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两个故事才能明白廉颇为什么与蔺相如为难?以及蔺相如的避让不是害怕而是顾全大局。
      3.延续可能的情节,将单一的结束变为多彩的开始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滥竽充数》这个故事随着南郭先生的逃走而结束了。可是这个开放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教师以《南郭先生逃走之后……》为题,让学生续编故事,使得单一的结束变为多彩的开始。
      五、借助插图留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感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教学《真情的回报》一文时,我是这么做的: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我”激动的心情。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及此情此景展开想象,“我”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老师的这一设计,为学生打开了表达的闸门,孩子们有的说:“大妈,谢谢,我以后还会更认真地送报的。”有的说:“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周围的人说:‘你们对我太好了,我真不知说什么才好。’”还有的说:“我一下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对大妈,对基尔恩,对周围所有的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他们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以后送报一定更加认真,绝不辜负你们对我的信任。’”……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六、借助知识留白,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内容
      知识上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与探索去理解空白处的内容,给文中知识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探索大自然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了点燃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和周围事物的热情,也为了指导学生在观察后有所发现,老师课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大自然还有什么语言。在该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现场仿编、创编诗歌,学生们饶有兴致地编出了一首首简洁、优美、活泼的小诗。老师对文本留白的巧妙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还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形式,使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实现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视文本中的“留白”能突破时空,在有限中求无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意境。对文本“留白”的理解、捕捉和运用,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意识的行为。借助文本留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必将可以使阅读教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高效课堂。
      (方轶,南京市长平路小学,210015)

    相关热词搜索: 紧扣 激活 阅读教学 文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