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第七节,,以景物点染取胜]柔力球相信第七节

    时间:2019-03-20 03:32: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涵点说   小小说取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快节奏的叙述语言,干净利落地把一个故事迅速讲完是一种技巧,但这不等于说小小说中不能出现景物描写。相反,在小小说中加入必要的景物描写,可以充分渲染出事件发生的环境,让人物、情节与环境相互融合,从而更流畅地推动情节发展,更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有时,恰到好处的景物点染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一篇平淡的小小说顿生光泽。
      
      ※方法例谈
      一般来说,景物点染就是指景物描写,是小小说中“环境”这一要素的重要一环。然而景物在小小说中的作用不仅限于烘托,有时还可以利用它来组织行文线索。下面,我们就分开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1.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内心。关于这一点,小说家冷清秋称之为“情景的暗喻”。她说:“一篇吸引人的小小说,暗喻尤为重要。既要为文章作铺垫还要为情景故事添氛围,所以含蓄的暗喻会让你的小小说达到完美的效果。比如描写心情不好的句子,‘天很阴沉,云压得很低,二蛋蹲在坡地里抽烟……’一个郁闷汉子的形象就描写出来了。‘二蛋猛地站起来,由于太用力打了个趔趄,他狠狠地骂了一句娘,抬脚踢出一个土坷垃扬起一阵灰尘,弥漫了视线……’这些暗喻全是铺垫,旨在为后面的故事打伏笔。通过铺垫,我们获知一个信息,二蛋有心事,这个心事令他不愉快甚至焦虑。接下来出场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可以来印证或者加深二蛋的焦虑……最后一个转折峰回路转,意外的结局。”景物描写可以置于开头或文末,也可穿插于故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描写时应该选取与情节密切相关的景物。此外,可以让景物描写之间形成照应,比如开篇写云,再次描写景物时还是写云,由此通过景物描写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内心的起伏。
      2.以景物为线索构架行文。这就是说,选取一个关键物体,将小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通过该物体而建立起来。比如小说家饶建中的《一张戏票》一文,就以戏票为道具架构起全文。从事社会关系学理论研究的王教授,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弄到一张戏票,也不得不动用各种关系。这简直就是一种绝妙的讽刺。更为有趣的是,王教授通过层层关系得到的一张戏票,居然是他为了妻子调动工作而送给人事局郝局长的。作者借助于小小的一张戏票,对社会上存在的关系网现象,予以嘲讽与抨击。
      
      ※例文精批
      鹰殇
      文/晓立
      茫茫草原坦荡而悠远,隐藏着无数的诱惑。鹰,尽展双翅,盘旋出天高云淡的风景。
      他,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竟独自一人扑向这无边的绿色――已经三天三夜杳无音信了……
      盛夏,生长着酷热;
      马队,驰骋着焦急;
      车轮,追逐着如血的残阳。
      寻遍了方圆百里的牧落,找遍了无数条沟沟壑壑。平日里照看他的儿媳满脸泪痕,黑红的脸膛写满伤悲,哽咽着面对乡亲:“爹好犟啊,大夫早就说有高血压,偏去……说是有点事,就再也不见了……”
      新建的红砖房子里,涌进了好些人,老老少少的。他们看到老者平素的好穿戴摆在箱底,整整齐齐的。儿媳说,只有一套旧袍子不见了,还有那双补了又补的破皮靴。
      人们来到老者不大的“工作室”,试验用品和一些器皿井然有序摆在柜子里。几个瓶子里装有多少不一的试验物,千奇百怪的……台子上的显微镜在那静静地伫立,仿佛在诉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尚存着白蘑的丝丝香气,缓缓地在室内萦绕。人们眼前,仿佛老者忙碌的身影若隐若现,一会儿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会儿又痴痴地埋在书本里。
      唯有柜上的那只鹰雕,叫人为之一震。那眼是放光的,展翅而翔……
      烈马喘着粗气,汗淋淋的;
      车轮已经烦躁;
      寻找的队伍累了,失望了。
      火一样的太阳又一次匆匆地滑入地平线,留下血洗的残阳。牧村外围的杂草在劲风中悲呜,风吹碧草低。
      而此时,老者竟扑倒在这里,静静地,成雕塑状:背对着苍天,一只手伸向远方,伸向草原的深处,欲飞而落。瘦瘦的身体,也许再也经不住风雨了。一身旧袍子和那双粘了泥土的破皮靴,方能证明它的主人。老者的身边还有半块干巴的面馍,半瓶水,一只透明的玻璃瓶。瓶里是几块白蘑样品,却早已是干干的了。成群的乌鸦“扑楞楞”地在四周惨叫,揪人心肝。
      是一个小男孩无意中发现了老者,惊动了半个牧村。
      家人哭成一团,好惨。这哭声伴着凄冷的夜风,唤来络绎归来的男女老少。每个人篮中都是失望,每个人眼中都有疑惑,昔日草地的风采哪去了?那沉甸甸的草原恩赐哪去了?
      大家自觉地围成一圈,默默地祈祷这位当年发现草地食用菌的雄鹰,又用了二十几年时间研究其医学价值,发表论文十多篇。白蘑,这草地的精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有人在抽泣,有人在叹息:为这一点干瘪的希望,就毅然扑倒在这茫茫碧野么?
      老者的家人仍向人哭诉:“爹好犟……别人要去采样品他信不过。爹说,草地在一天天退化,这上苍的恩赐总有没了的那天呢。当年,留胡子的洋人吃服了这鲜货,就用飞机拉走了原土原菌,回国搞栽培试验。哪成想,连一个小丁儿也没长出来,愣是没搞成。咱是草地人,喝的是圣水,吃的是神肉,没有搞不成的道理呀。这人工的栽培、菌种的培育如果还不行,我也尽力了,但死不瞑目啊……”
      这下,许多人又潸然泪下了,一个个用大袍袖子拭面。在他们心中,老者就是草原的苍鹰,终于飞累了,化入了家乡的泥土……
      这时,书记来了,向他深深地鞠躬。儿子红肿着眼睛拿来些汽油,均匀地洒在老者身上。
      野风劲吹,旷野辽远而深邃。月光如水,不停地泄向逝者,仿佛上苍在进行着庄严的洗礼。很快,火熊熊地燃起来,映红了半个夜空和每一个祈祷者的脸……
      一座坟茔就在那高高的山坡之上。一只鹰挂在天空,迎风而翔,可以俯看好几个牧村,以及那遥远苍茫的地平线。
      
      开篇景物描写,渲染出故事发生的背景。
      
      景物描写之后交代事件起因,制造悬念并引起下文。
      
      侧面描写“老者”,人物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对“工作室”环境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有了更充实的内涵,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以鹰雕来暗指老者。
      
      环境描写渲染出人们失望沉痛的心情。
      
      正面描写“老者”,人物形象渐趋饱满。
      
      道出老者身份,人物形象顿时饱满起来。
      
      环境描写,渲染出老者的崇高和伟岸。
      
      与开篇第一段中的鹰,也与文中提到的鹰雕相呼应,以鹰象征老者不息的灵魂,而这也正是题目“鹰殇”的内涵。
      
      总评:这篇文章在情节设置上并不复杂,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令人意外的波澜或转折,但同样塑造出了“老者”这一崇高伟岸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尽管没有刻意打造的奇巧构思,文章读来还是给人以一波三折、荡气回肠之感,这得益于作者大量的环境描写、制造的诸多悬念以及由表入里层层递深来塑造人物的方法。纵观全文,可以说景物点染的几乎所有技巧都在文中得到了运用,比如开篇的环境渲染、文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烘托、以物喻人的象征手法等等。
      ※佳作引路
      分享与分担
      江苏海门中学高三(8)班方志洲
      五月槐花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盈盈的香气从他的指尖滑过,父亲听了,乐呵呵的。
      阳光下,他和父亲分享着成功的喜悦,阳光染红了父子俩的脸颊。
      树枝在墙角斜切下一溜阴凉,父亲坐在石墩上,一口一口地抽着烟,青色的烟圈圈住粉色的香气,却不是什么滋味。他不知道,父亲手头已因为母亲的病而没有了学费,他只知道父亲分享他的快乐,他心里很高兴,却疏忽了父亲点烟时颤抖的手指。
      十月桂花落。进入大学快两个月了,他成绩依旧优异,他很想回家看看,看看鬓角花白的父亲,看看亭亭如盖的老槐。
      刚从车站下车,小镇上挤出阵阵热浪。他穿梭在行人中,却蓦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那个身影有点佝偻,高且瘦,用手招呼着路边的过客,而又缓缓蹲下,旋即又猛地站起来,继续招呼着路人。青灰色的旧布鞋,黑色的破旧的裤子。那个身影如此熟悉,还有那青色的烟气。
      他的眼中溢出晶莹,天空也聚集了乌云,风开始大起来了。
      他缓缓走到父亲跟前,父亲猛地抬头,手指一颤,烟头落在地上。
      “爸,你……”
      “哦,没事儿,你不在学校,回家干吗?”父亲捡起烟头,弹了弹烟嘴上的泥灰,重重地吸了一口。
      “爸,我来帮你吧!”
      “啪!”他的脸上印出了指印,他看父亲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他想哭,却竭力止住,他感到莫名羞愧。
      “不好好学习,来帮我摆地摊,你……你有出息!”
      路人的眼光一下聚集过来,他涨红了脸,却知道父亲是为了自己好。
      天哭冷雨落,冷雨湿桂花。
      雨声大作,他弯下腰,赶忙帮着父亲收拾着摊子。
      雨声淋漓中,他看见父亲的脸颊上出现了两行不同的液体。
      父子俩在风雨里消失在路的尽头。
      都说“巴山夜雨涨秋池”,那一夜,他和父亲聊了一晚……
      二月迎春开。他拿着奖学金奔向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依旧乐呵呵的。他一把夺过锄头,父亲不许,他却说:“爸,电视上都说了,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咱俩风雨都分担过来了,这阳光,总该我分享分享吧……”
      父亲的手里拽着证书,紧紧地,却笑得更欢了。
      烟头散发的青烟,圈着迎春花的幽静,却因为简单的分享与分担,勾勒出春天的味道。
      写作借鉴:“五月槐花香”,一种美好的感觉,与考入大学的好心情契合。“盈盈的香气从他的指尖滑过”“阳光染红了父子俩的脸颊”,渲染了父亲高兴的心情;“十月桂花落”,暗含伤感,天空又飘起了雨,使读者投入到分担的风雨之中,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情感的变化伴有景物的变化,“天空聚满了乌云,风开始大起来”“天哭冷雨落,冷雨湿桂花”“雨声大作”,下雨的过程与“他”的心灵的震撼相结合,写出了悲伤的氛围。而父亲的烟圈“圈住粉色的香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内心的纠结。香气,是一种快乐,而烟圈,则是一种愁绪。“二月迎春开”,是喜悦,是分担亦是分享。花的意象,父亲的烟圈的细节设置,前者表现时间的变化,点明时令,后者则为了反映父亲的内心,烘托人物形象。全文中,以景物的点染,加之细节传神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
      (荐评/蔡健华)
      
      窗外竹影
      河北辛集中学理(1)班郭矗
      屋外的雪下得很大,时而从外面传来压断树枝的声响。郑板桥心中也正如被这大雪堵住了,不安和焦躁使他不能平静下来。他只是在屋内不停地踱着踱着……
      “官场,自己?”郑板桥口中嘟哝着,他的心绪更加纷乱无章了。“郑大人,这是本官的亲外甥,能否在您府上……”“郑大人,您若不随大流,给巡府大人一点甜头,那您的官可就不好保住了。”小三子恭敬地说着,一脸诡异的嘻笑。“祝郑大人官运亨通,福禄无疆……”满座的宾客捧着酒杯祝贺着。
      “够了!”郑板桥大声吼了出来,又有几根树枝因这声怒吼而折断了。他看看四周,屋内空空无人,这才意识到刚才只是自己的幻觉。“官场,自己,我到底如何选择?如果我看重名利,那么做官便可一举两得,但这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我看重自己,那么就意味着我要离开这污浊的是非之地,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可……”郑板桥加快了步子,这屋子让他觉得狭小无比。他看到窗子上的竹影,灰暗的,一动不动。他推开窗子,想让寒气将自己弄醒。
      就在窗子打开的那一刹那,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明澈起来。
      雪依然下着,鹅毛似的雪片争先恐后地向下飘,一层一层地压在窗前那几株瘦弱的竹子上。竹子的苍翠色从厚厚的积雪中隐约可见。郑板桥看得出神,心也被揪得紧紧的。因为他看见竹子已快要经不住积雪如此重的负荷,那细弱的竹茎弯得越来越低。郑板桥的心冷了:就算是有气节的竹子,也同样不能抵挡住外界的侵袭,终究落得个丧失自己的下场。
      正当他要掩上窗户,又是一声轻微的声响。待他定睛一看,只见竹茎凭借自己的韧性又重新挺直腰杆,那原本压在竹枝上的雪也无奈地被弹到了地上。“竹子!”郑板桥惊诧地喊道,继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板桥呀,板桥,你真是糊涂!竹子尚且能够看重自己,不为外界所扰,你郑板桥不应比它明慧许多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板桥笑吟道,随手掩上了窗户。
      是夜,一个瘦老头骑着老马,带上随从,出了城。郑板桥辞官回乡了。
      写作借鉴: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小说。全文构思精巧,情节生动而有波澜。作者巧妙地截取郑板桥辞官回乡前的一个片断,紧扣话题“看重自己”和文题“窗外竹影”,写出了郑板桥“离开这污浊的是非之地,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的心理过程。在这个故事中,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意象,也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它既推动情节发展,也使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心灵的选择有了具体的载体,从而避免了生硬的、空洞的说教,显示了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
      (荐评/曹保顺)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乱扔,丝毫不觉羞愧。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索?请根据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必须写成小说。
      构思点拨:
      写好这道题目,我们需要对材料多方审察,提炼出新颖深刻的见解。材料本身给出了一个观点,“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由此从“环境对人有重大影响”这一角度立意,这是正确的,“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仔细深究,材料要讲的并非是环境对人的素质、品格的决定性影响,它更强调人在特殊环境中的偶然行为,在一个地上有垃圾的地方也扔了垃圾,并不表明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品格低下的人。而这就涉及到人对环境的认知、人如何遵守内心的道德守则、人受习惯制约的盲从心理等问题。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立意,文章自然会更为独特和深刻。以这些主题来写小说,我们可以在文中对人物身处的环境加以细致描写,也可以选取一两个典型的景物不断加以点染,从而起到反衬人物内心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目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必须写成小说。
      我的景物点染: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能看得到远处的高山,天上的白云,却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所以,有人说,对于观察者来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必须写成小说。
      我的景物点染:
      

    相关热词搜索: 点染 景物 取胜 第七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