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科技文阅读解析】 18高考全国卷文数

    时间:2019-03-16 03:26: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面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朝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参考答案】D
      【命题特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重要句子”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句子;(2)能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句子;(3)内涵较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4)意思较为含蓄的句子。
      【解题思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将题干、材料、选项三对照,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
      【解题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D。从原文第三段看,“王”字成为统治者的专名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是由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而来的,并不是表示军事首领。偷换概念。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至于A、B、C三项,概括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不难确定它们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参考答案】B
      【命题特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整合所需要的信息,集中以下三个方面考查:(1)将隐含信息明示、概括化的能力;(2)将初始信息加以转换的能力;(3)重组初始信息推断新结论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阅读题的第一步是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把篇章或语段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对筛选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排除次要和无关的部分,再加以概括,即可确认“文中重要的信息”,找出答案。
      【解题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关于A项,依据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王”字释出来后,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因此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但B项中说“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其中“置放在最高统治者的墓葬”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因此B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C项,依据原文第三段,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因此C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D项依据结尾一段,“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可见D项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A、C、D不是选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解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参考答案】D
      【命题特点】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设题时,选项作为“结论”或“结果”出现,其前提或是原因隐藏于文中,且选项的设置不是简单的概括、筛选、重组,而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因素进行的推断与预测,这一过程常出现以偏概全、偷换概念、颠倒因果、不分主次、虚假条件等逻辑精神迷局。
      【解题思路】解答推理类试题要注意:进行推断应该依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解答想象类试题要注意:掌握原文的整体内容,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去创造合乎要求的新的形象,侧重点是要看想象是否合理。只有依照原文提供的思维方向,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把握形象的发展趋势,才能作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引申出新事理,创造出新形象。
      【解题方法】本题要求选择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根据原文结尾一段,不是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而是创建文字当初的生活样貌和时代背景距离许慎太遥远了,所以许慎只能根据字形来臆测其意。另外假如不是这样,许慎就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吗?他可能释读出来,也可能释读不来,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因此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应该是选项。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关于B项,原文第二段开始有这样一句话“‘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三段指出,“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朝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所以C项的推断也应该是正确的。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解析 全国卷 科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