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枯萎的鲜花”与“一圈红白的花”|百合鲜花花骨朵枯萎

    时间:2019-02-25 03:26: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笔者在教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前,曾在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等几所学校的高二年级做过学生问卷调查,依据反馈情况,学生对“小说后蕴藏的创作、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得法,教学有度,学生并非不能感受外国小说中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因此,在进行“情感”话题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使用比较方法,以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下文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为例,重在比较课文话题“情感”,明确文本情感高度的选择,展现小说深沉情感的魅力。
      
      一、导入:人物形象的比较
      
      文本细读片段一:
      师:小说发生时的外部环境是南美大陆午后酷热的环境。现在借以下几个小问题来看看母亲的内心温度。
      师:初次出场时母亲是什么样子?神情如何?
      生:“干瘦孱弱”,境况很不好;然而她的神情却“镇定安详”。
      师:母亲对女儿的态度怎样?
      生:严厉的命令口气。“尤其不许哭”,因为在外人面前哭会让尊严丧失殆尽。
      师:她对开门妇人的态度怎样?
      生:不近人情的“固执”和“执拗”。
      师:境况很不好的母亲却有着镇定安详的神情,为反常之一;面对自己的女儿,却使用严厉的命令口气,为反常之二;对素昧平生的神父妹妹,却表现出不近人情,为反常之三。揣测作者的行文思路,母亲对神父的态度将会怎样?
      生:平常母亲遏此劫难,面对神父,会痛哭倾诉;而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却反常得“神色自如”“不动声色”。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维度理解这位母亲的“反常”,进而比较这位母亲与一般母亲形象上的不同:1.面对苦难命运的镇定安详与一般母亲的惊慌失措,2.指向女儿的严厉命令与一般母亲的疼爱有加;3.面对神父妹妹的不近人情与一般母亲的博取同情;4.面对神父的神色自如与一般母亲的痛哭倾诉。这些比较,促使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依据已知,自主探究未知,从而理解这位特殊的母亲人物形象。以学生熟知的人物形象为切入口,为进一步探究人物情感作了充分准备。
      
      二、核心:人物情感的比较
      
      1.文本细读片段二:母爱情感的比较
      师:大家怎样理解此时母爱的温度?
      生:外冷内热。
      师:的确,母亲内心充满着失去儿子的悲痛,外表却不动声色。母爱的内热被压抑在外表的冰冷之下。儿子卡洛斯・森特诺有没有辜负母爱的温度?
      (请大家阅读文中小偷被打死的插叙部分,具体分析卡洛斯・森特诺当时的生活处境。)
      生:穷困潦倒,光着脚,说明买不起鞋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说明生活的窘困;从他中枪后有气无力、极度疲惫的呻吟声中,可以猜测他连饭都吃不饱。
      师:根据以上细节,大家能否描述这一天清晨之前森特诺的生活?
      生:年轻时他以打拳谋生,养活家人,他的母亲“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儿子的那个样子”。然而,随着年龄渐大,体力不济,他很可能已经无法以此谋生支撑家庭,这一天凌晨,很久没吃饱饭的他已经饿得头昏眼花了……
      师:森特诺的母亲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
      生:“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师:相较于小镇上人们心中的小偷形象,母亲却作出以上截然不同的评价,作者怎样说服我们这不是母亲的无原则的溺爱?这合情合理吗?
      生:母亲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所以森特诺一直依靠打拳而不是偷抢来担负整个家庭的责任。当他无力支撑家庭之时,面对养家的责任和母亲的教导这一矛盾,他在雷薇卡太太家门口摸索犹豫,随即,枪声响起……
      师:分析精彩,卡洛斯・森特诺并没有辜负母爱的温度。因此,他的母亲拒绝承认儿子做小偷是令人羞愧的,她对儿子的理解超越了道德的樊篱,对儿子的爱炽热但绝不盲目。
      师:我们无妨将森特诺母亲与鲁迅《药》中夏四奶奶对待死去儿子的态度作一比较。
      生:“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痰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夏四奶奶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死刑犯这一事实,令人羞愧和屈辱,所以她“踌躇、羞愧、硬着头皮、徘徊观望”。这是一个迷信且一时难于接受变革思想的母亲的真实心理。她出于母性本能地爱着儿子,却跟周围人们一样,以为这样的爱是不适宜的。森特诺的母亲坚信儿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她对儿子的爱并不盲目;夏四奶奶对儿子的理想抱负并不理解,她对儿子的爱是盲目的。
      师:森特诺母亲手中“枯萎的鲜花”与夏四奶奶在坟前看到的那“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一圈红白的花”分别象征什么?
      生:前者是母亲和女儿匆匆赶来“看望”儿子的纪念物,用鲜花祭扫应该是一种风俗,在闷热午后,鲜花虽已枯萎,母爱却依旧绽放;《药》中母亲并不懂得用鲜花祭拜亡子,甚至不明白革命者以此纪念同仁的意义,而希冀于乌鸦的显灵。
      师:的确。我们在清明祭扫时更常见的是“化纸”而不是鲜花,而鲁迅先生有意用更西化的鲜花来表达对革命同仁的纪念,大概也是在特殊时代中移风易俗的一种微妙安排。
      2.文本细读片段三:悲悯情感的比较
      师:结束和神父的谈话,母亲和女儿将离开教堂,前往墓地。此时,等待她们的又是什么呢?
      生: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
      师: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生:看小偷的母亲。表达他们的鄙夷与冷漠。
      师:面对人们的围观,母亲知不知道?
      生:她“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却又“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向大门走去”,这一个“夺”字明白无误地表现了母亲是用这种方式来对抗人们世俗的灼热眼光。
      生:神父要她们“等到太阳落山再去”,神父妹妹说:“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回答却是“谢谢!”“我们这样很好。”
      师:是的,母亲“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不需要伞的遮蔽,昂首挺胸直面世俗的勇气,维护了儿子和全家乃至人性的尊严,让我们体味了母爱的温度。让我们将焦点对准围观的人群,这样的旁观者似曾相识,大家还在哪里见过?
      生:《祝福》中围拢来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人们。还有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故事。
      师:《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人群的世俗眼光和《祝福》中人们看祥林嫂的目光是否相同?
      生:人群的世俗眼光中充满了鄙夷与冷漠,在酷热环境中寒意十足,人们自以为是地对小偷以及他的家人进行道德审判,作者的写作中似乎包含了对世俗人群的批判和对森特诺一家的同情。
      师:或许是对身处苦难的母亲、女儿甚至是人们的悲悯!
      生:鲁镇的人们先前的同情与关心渐渐变成了不屑与鄙夷,正是这种对同类的冷漠与麻木构建起了祥林嫂以及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的不幸。这似乎正是作者想说的。
      在两处文本细读中,教师带领学生比较了马尔克斯与鲁迅作品的情感特征,由对母爱情感的剖析升华到对悲悯情怀的解读。
      一捧鲜花,传达出类似艰难处境下,不同母亲的迥异选择。森特诺母亲深沉执著的爱,夏四奶奶出于本能却盲目的爱,在同一捧鲜花的映衬下,意味大不相同。然而异中有同的是两位作者的悲悯情怀,这充分证明人类情感和人性的共性。学生能够感觉到,民族不同,时代各异,人类的情感却息息相通,或直率或隐忍、或高贵或低贱,小说中的情感充满了魅力,成为小说的真正动力。
      
      三、延伸与反思:比较教学度的把握
      
      笔者在教学中不刻意强调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而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寻找表面相异背后的实质相同,希望借此消除一些学生因对“小说所蕴藏的创作、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陌生而导致的阅读抗拒。这样的做法既帮助解读教材内容,也表现了鲁迅小说的外来源流,对于学生今后的自主比较阅读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反思教学,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学至少应有以下几个范围界定:1.比较多在中外作品之间展开,目的是探寻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2.比较对象最好是一部经典作品,至少应是经典作家的作品,如此才能通过比较探究其中规律;3.比较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之一,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用,选择时务须谨慎。

    相关热词搜索: 的花 枯萎 红白 鲜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