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特点和趋向】社会主义价值观图片

    时间:2019-02-14 03:28: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价值观; 价值观演变; 主导价值观; 共享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60-04
      
      价值观演变是每个时代共同的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那些发生在人们精神领域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变迁,造成了价值观紊乱,诱发和激化了一些社会矛盾,正促成多种社会不和谐因素,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当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了变化,需要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继承与批判的建构中,我们的上层建筑能在何种程度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干预?我们的价值观变迁是否是按西方社会的轨迹重蹈覆辙?面对全球背景下的价值观变迁,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应持何种价值观进行改革?对这些问题的科学阐释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我国当前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表现及特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厘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对于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表现和成因
      
      我国当代社会变迁促进价值观的变革,是价值观变革的根本动因。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精细化促成了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必然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推动当代社会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化的发展,多元的社会关系必然引发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也使得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价值观念和文化领域。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不仅衍生了一套与之相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要求人们用新的价值判断、评价标准和手段来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丰富了多元价值观的内涵。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成为当前价值观发生演变的最主要的三大背景和来源。我国当前正经历着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迈进过程,价值观变迁也随之经历了由价值混乱而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健康发展。全球化使得传统的一元政治价值观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受了挑战,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也受到了削弱。信息化在价值观变迁中的两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并促进了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但这种人--机交流的模式却在无形中异化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接触和心理情感上的交往,从而引发一些价值观的危机。
      文化认同的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价值观面对的首要问题。我国文化认同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以西方为模本的制度系统和地方性、民族性文化之间的冲突。[1]我国几千年来封闭保守发展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冲突下曾一度迷失了方向,在简单的模仿他人和否定自我中失去了自我,又不得不在迷失中重新向传统回归,当代文化价值观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较量中向前探索发展着。这种矛盾的发展是源于这样的理论事实,那就是:人们在道德价值观或人生价值观的评价通常能够有一定相对客观的标准,许多的道德准则具有相对的“共识性”和“普遍性”,而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相对较弱,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相对较难,文化进步观或退步观常常受到质疑。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认同已不仅是一种价值观问题,更是一种政治问题,它关涉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问题。文化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所在,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根源。
      政治价值观依然是我国价值观演变中意识形态性的依托和体现。当前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价值观相应也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二元对立转向了更加的中和务实,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始终是它最本质的特征。潘维认为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关系的变迁,并对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有反作用。价值观是分层的,不同层次的价值观的变迁的强度是不同的,其中政治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通常可以独立于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而存在,它是政治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根源,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常常首先发生在政治价值观领域。意识形态性是政治价值观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无论社会以何种方式变迁,政治价值观都不可能遵从所谓的“普适”性原则,因此我们无论何时都决不能消解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否则我们就可能从整体上迷失我们的价值方向,重蹈前苏联的覆辙。
      农村生活的价值观发生的变化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最深刻的体现。当代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行业和领域中,其中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了最为空前的变化。当代新型农民工阶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他们价值观念变化的根本依据。当代农民的价值观由传统转向了现代,但几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念依然有较深刻影响,因此,新旧价值观并存是我国当代农民价值观的显著特点。农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升后,价值观念的重构向时代提出新的要求。
      当代家庭结构的变迁引发了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并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的生成产生多种影响。随着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及流动人口家庭等新型结构家庭的出现,人们的婚姻价值观、两性价值观、代际价值观均发生了变化,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在当代有了新的表现。同时家庭结构变迁还致使价值观传递方式发了变迁,这种变迁对子代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正负两面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多损害,从而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危机。
      
      二、我国当前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特征
      
      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化展,并在一元与多元的融合互动中向前发展。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国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一方面价值多元使得价值主体的自我认同与理性追求凸显,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个性发展的理想追求的实现。价值多元还促进不同价值形式间的平等交流与融合,发展了价值结构,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价值多元也易导致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冲突与失衡状态,打破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平衡、有序及协调。我国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不仅是客观的、必然的,而且也是具有正负两面性的。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仅是当代价值观变迁的特征,各个时代的价值观变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只是在当前这种多元化发展在深度和速度上都大大超过前代。同时在当代社会民主与自由思潮的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能更主动地了关注、更强烈感知、更积极地正视这种多元化倾向。从根本上来看,并不是价值观本身的多元化,而是对价值观的价值评价标准更走趋向了多元化和宽容。因此,价值观多元化现象不只是在当代发生,而是在当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尊重,价值评价也趋向宽容。在多元价值观结构体系中,不同层次价值观的地位在当代社会中有了新的变化,功利价值冲突已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价值的最主要方面,人们更为重视和需要的是对生命、家庭、自由、权利和幸福等价值追求,幸福成为当前人们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个体价值观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我国当代价值观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急剧变化向平稳发展的过程。当我们论及当代社会价值观演变这一问题时,我们一般会涉及以下几方面:不同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迁的水平和程度;不同层次社会价值观发生变迁的内部和外部动因,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影响等。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不断加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相对加快,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平稳,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变化也由最初的快速、急剧变化逐步趋向平稳。社会变迁以较快方式进行时,价值观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冲突或负向的发展,而在社会变革相对平稳时,价值观变革也相应趋于缓和。当前与人们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社会流行和风尚等思想观念变化最为敏感,但它们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与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关联较小。尽管我国的社会价值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依然在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中以不同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并且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主导价值所倡导。我国政治价值观在当代的变迁相对稳定,个人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兴起并没有西方那样走向极端,而总是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紧密相联,并且在价值对立中均得到了合理发展。当代社会价值观变迁中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也相对较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同是也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不同性质的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基本趋于一致。
      个体在对现代性价值观的追求中又不断呼唤着对传统价值生活的回归。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伴随着价值观念如下的演变:对理性至上的解构,对认识确定性的终结,对历史目的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否定。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是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价值观念。[2]这些现代性价值观已逐步演变为社的主流或者是主导价值观,为大多数社会员所信奉。但是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中人们常常渴望对传统的回归,现代社会中知识、权威等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迫使人不断遭遇价值选择、自我认同上困境,从而再次回归于对确定性的追求。传统社会中人们在单一与权威控制下的生活中较容易确定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权威虽然是对个体行为方式和观念的约束和规范,但对人们信念和价值的确定有引导作用。
      当代价值观的变化是以交迭变迁的方式逐渐演变的。现代社会的变迁有方向之分,既包括前进、进步的正向发展,也包括退步、衰落的负向发展。[3]价值观的正负向发展是交织在一个社会当中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不总是相一致。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所不同,价值观念的变革既有发展的、重构的和新生的,也会有回归传统的,与过去重复的、交叠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不可能以线性的方式出现。我国当代社会变革中价值观的变迁也存在着正向和负向之分,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新旧两种价值体系的交锋中曾出现了较多的负向发展,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代价值观的变迁总体是朝着正向健康方向发展的。
      
      三、我国当代价值观演变应对策略
      
      应对不同层次价值观演变的策略应体现差异性。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其变化的强度与速度有所不同,通常处在于价值观核心位置的那些最基本的要素,也有学者称之为“朴素价值观”,它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它们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社会在变迁的过程中流失了这些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个民族的命运必定如同解体的前苏联一样;如果这些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总是处于“昨是今非”的徘徊不定中,那么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也将在不断的摇摆中。相对于这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朴素价值观”,另一类则是变化性较活泼的价值观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风尚”,它们总是紧跟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区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变迁方式,首先可以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同时在价值观教育中能针对性地对待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变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当前建设我国主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价值多元是关于价值观念的问题,核心价值观则是认同何种价值观念的问题。[4]无论社会中非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及“社会风尚”等经历着怎样的瞬息万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始终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变迁,并在不断建设和创新发展中力图与其他价值观和诣共生。现代性应成为我国现代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从物质生产决定理论来看,现代化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从阶段主导因素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在社会生活中仍有深刻影响,因此现代性应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在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个体现代精神的培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与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所维系的现代性有本质的区别。
      同一时空背景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应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价值观本身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是观念意识的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价值观是随社会生产的变化而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价值观变迁客观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反映。尽管变迁是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不同体制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在变迁的速度、方式、领域和影响上会存在差异。对价值观变迁的评价既要依据伦理与价值的标准,也应考虑时空标准。价值观既要客观的现实标准,也应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至少在同一时代中的价值观应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应该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谈论价值问题和价值标准。在某一时空背景下符合当时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通常是可以确定和统一的。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这是社会价值观念多样性表现,而不能定论为价值观是多元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实现往往不只一种途径,面对各种具体价值情境时,某一价值实现会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尊重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依据之一。但从价值理论上来看,只有一种价值观是最具历史合理性和持久性。这就是价值理论与价值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不同情境的变迁中我们始终应把握的是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矛盾发展,洞察价值观变迁中的正向展与负向发展的对立统一。
      主导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应与价值观结构的核心部分相一致。不同时代与社会体制现下会衍生出与其社会文化习俗相一致的价值体系,并随着社会变迁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但在不断变化之中总有一些相对稳定、为不同时代与人群所共同认可遵从的价值观、伦理规范等,这些是整个人类社会在任何时代所必须崇尚和倡导的。因此,无论当代价值观会在内容、形式、范围及程度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迁,它的内部结构中总有一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这些相对稳定的构成应当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构成要素。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由多种价值组合构成的价值观体系,社会体制和现实的社会状况决定价值体系中何种价值观上升为主导价值观。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通常并不能自发形成,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手段植入其中,需要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和干预,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其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主导价值观的科学性与凝聚力对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个体价值观在形成方式也有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即是说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是客观的,因此我们会越来越注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心理研究,而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
      共享价值理念应成为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现代社会中人口频繁流动与迁移,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处于变化之中,人们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共同的身份或共同的目的,分享一个比较固定的共同体中的文化和价值观念。[5]人们很难形成或维系一个较为固定的生活共同体,但这是从某种相对意义上而言的,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生活或劳动为基本因素的,当代社会中随着这种传统共同体的消亡,又会形成许多新形式的共同体,比如网络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人们总是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生存语境。同时,当代的共同体的范围有不断扩展的倾向,比如有人提出的全球利益共同体的出现。当代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应站在这些不同共同体的立场才能让其成员更大程度地共享其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文化。共享价值观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所有关系,它的主要意义体现于对观点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宽容和接受。对价值观及其解释,人们不可能有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最重要的是评价的过程应当是共享的,基本的问题应当尽可能地得到重视和澄清。[6]即使是人们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但在不同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其具体内容的侧重点和理解是不同的,但最重要的是评价过程是共享的。这种共享的价值观念还有利于消解传统社会中“主客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念,确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诣共生的价值观念,而这是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一致的。
      在社会持续的变革中,我们要坚持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价值观变迁的发端、诱因和主控因素,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使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够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基础和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2]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2.
      [3]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朱小蔓,金生�.2007道德教育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2.
      [5]余维武.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5.
      [6][英]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36.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热词搜索: 趋向 中国社会 演变 价值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