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孩子一上语文课就说话要怎么处理【语文课设疑的艺术处理】

    时间:2019-01-20 03:32: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的艺术全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陶行知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师适当的设疑和巧妙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找到答案、教给学生有效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一、从文本整体上设疑,提领全文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设疑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设疑,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从文本整体上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项脊轩志》一文,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为切人口。先叫学生找出过渡句,然后根据过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喜”的心情。接着设疑“文章是不是以‘喜’贯穿全文”,转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大事表现自己的‘悲’的还是通过小事、生活细节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怀念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哪处细节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问学生“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二、从文章小处入手设疑,以小见大
      
      如在《药》一课的课内设疑中,这样提问道:“小说的发展为什么要用两条线索来分别描写华、夏两家的命运?为什么要写华家,暗写夏家?”用这个问题来作课文阅读的切人口,进而揭示小说的深刻的主题思想;用暗线来描写主人公夏瑜的故事,烘托出一种冷洁的气氛,正好点明夏瑜的革命行为不为群众所了解,他的血被做成人血馒头,他的英勇斗争成为荣馆里人们的饭后茶余的聊天资料。这现象的出现,正好表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发动群众不深入这两个致命的弱点。这样来设疑,从小处人手,着眼于根本问题上几时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
      
      三、从字词体味上设疑,体悟文本的感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语言本身,通过多种设计,让学生深刻的体味语言背后展示的真正内涵,发挥个人的联想与想象,更深层次的认识作品的深意。
      例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突出词语设疑:
      1.“我”是谁?抒情的主人公“我”是怎么变化的?
      2.“我是破旧的老水车,我是熏黑的矿灯”,“破旧、熏黑”仅仅说明的是痛苦吗?(应该认为尽管痛苦,我也没有放弃爱我的祖国;尽管破旧,但水车依然工作;尽管矿灯被熏黑,但依然闪烁着探索)
      3.“我是簇新的希望啊”,在这里“簇”表示多。“新”暗含新的生命,新的境界,由“簇新的希望”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事物能表现这个意象?(是春天的麦苗,是乌云后的彩虹,是秋后的天空一行大雁南飞,是绽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是时装T型台上的多彩。让学生去联想,势必丰富诗句的内涵)
      4.为什么选“水车、矿灯、路基”这些意象?
      5.第二段“我是痛苦,我是悲哀”的作用是什么?(是承上启下的,之前承上,之后启下,引出希望)
      
      四、从对比鉴赏上设疑,探究语言运用的妙处
      
      让学生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通过对比异同、分辨不同的表达,来分析鉴赏文本内容,进一步深层次的体味内涵。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可以设计对比鉴赏的设问,把现在的版本与以前的版本,以及英文原版作对比,分析了典型的三个句子,让学生体味。例如“战斗的无产阶级”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多了一个“着”字,其含义是不同的。
      例如,学习人教版与苏教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用对比的形式,把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照来看,分析语言的妙处。
      1.“强虏”与“樯橹”,你认为哪个词更好?
      2.“人间如梦”与“人生如梦”,两个词有何不同?
      3.词中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有何不同?
      4.推敲“穿”“拍”“卷”的妙处。
      5.想象“羽扇纶巾”,并写一段文字。
      
      五、从精当的角度设疑,求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如在讲述《项链》一课时,着重在理解作者构思的深意上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结尾时要安排一个玛蒂尔徒与佛来思节夫人相会的场面?为什么要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个事实?”通过这个题目的讨论,实际上是把握了小说的全部构思的匠心。那就是对路瓦载夫人的虚荣心作再一次的彻底的批判。应该说小说的结局的安排对女主人公来讲是很残酷的,作者之所以忍心这样写,正是为了彻底地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而毒害全体人民的思想―追求虚荣,追求金钱,崇尚伪善,实质是冷酷无情,精神空虚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小说的真正的矛头所指,是抨击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没落。在这里,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中的两段话:“路瓦载夫人现在显气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应该说,虽然她的外貌变了,但她的心灵应是得救了。她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妇女,可以剔除虚荣心对灵魂的折磨了,这应是一种莫大的解脱。然而,十年的改造,并未能动摇她灵魂上的劣根性,她依然留恋那令人倾家荡产的心态与生活),和“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事过十年,她仍不忘那个舞会情景,还沾醉在难以忘却的追忆之中。可见思想烙印之深,改造之艰巨),来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利用在情节安排的结尾处来再向资产阶级思想发起进攻,使它无躲身之处了。这就是世界上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莫泊桑深构思的匠心。我们分析清楚了一个情节安排的细节,就把握了全篇的精华,正是以少胜多的实例。
      
      六、从化繁为简入手设疑,求得以简驭繁的效果
      
      如在讲《勇气》一课时,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篇小说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通过阅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小说的写作特点是采取简单的情节重复的手法。美国飞行员两次到法国农人家来时的动作、语言、都是完全一样的简单情节的重复。但正是这简单的重复,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坚贞不屈,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的拼搏的勇气。这将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从简驭繁的效果。
      
      七、设疑时要向天求道,切忘把思想教育驾空。
      
      在讲授《荷花淀》一课时,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说描写了在诗情画意般的荷花淀来歼灭日寇的战斗故事,这两者矛盾吗?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这个问题看似问写作方法,实则要回答的是写作的主题。通过提问使学生养成以文司道以道驭文的阅读能力,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深层次的含义。如上述提问通过讨论,学生就会懂得这样写不但是情节发展上的需要(偶然的机会,妇女们躲进荷花淀中,把鬼子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打了个大胜仗),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这大好河山岂容日寇践踏?人民依然要同仇敌斗争去消失入侵者。从而激发出爱国主义深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烘托出壮美的气氛与必胜的信念。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掌握提问质疑的技巧,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有效设疑的语文才是“真”的语文课,也是我们最需要的语文课。有效设疑,它让语文课充溢智慧,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它让“对话”更加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课 艺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