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浅议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历史教学核心期刊

    时间:2019-01-18 03:29: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和拓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利用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尝试、摸索着这一途径。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必须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北宋张载曾说: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有疑到无疑,再有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设置问题,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新教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节课时,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设置了一系列问题:1、百家真的是一百家吗?主要的派别有那几个?你能不能对这些主张进行一些评价呢?2.结合这些人的主张,你能分析出他们的阶级立场吗?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关吗?3.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出现对中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4.假如班里一个同学乱扔废纸,请依据今天课堂上所讲的不同派别的主张来处理这个事。5.百家讲坛的当红主持人易中天说过这样的话: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是暗地里的“执政党”,道家是参政议政的“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关系?
      这个时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解决了一个个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思维发展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
      二、加强学生思维活动,扩展学生思维的广深度
      所谓思维的广度,主要强调各历史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思维的深度,则主要强调各历史要素中表象与本质、主要与从属、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前者强调事物外部的横向发展,后者则着眼于事物内部的纵向挖掘。只有这样思维发展,才能具备全面、缜密和科学的品质。
      在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时,我通过一组数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公元1~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1501~1840年,中国的科技发明分别占世界的62%、71%、57%、4%,而世界其他国家分别占世界的38%、29%、43%、96%,从以上数字中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有的说明清以后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有的提出为什么能领先于世界、有的则说为什么我们又落后了?还有的说关键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特别是欧洲的社会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甚至引用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上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
      教师及时引入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话:外国人用子弹御敌,中国人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计航海,中国人却用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用它拿来当饭吃。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兴致极高:“中国封建统治者愚昧落后,不懂得创新。”“西方人懂得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人们头脑的禁锢。”“中国人既聪明又愚昧,脑子里装着创造的智慧,却不能完成从创造到创造的升华。而西方人却懂得用别人创造的成果为己所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课堂的热烈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从而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以科学方法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引导拔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启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学生易学过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应充分借助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让学生在一种自在的环境中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的影响,保持永久的创新活力。2006年,有一部电影《东京审判》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借闲暇时间,我为同学们放映了这步电影,针对这场电影,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电影内容,重温历史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设计的问题如下:
      1、这场审判是一场什么样的审判?
      2、这场审判是否起到了惩恶的作用?
      3、这场审判进行的彻底吗?如果有,是什么?
      4、这场审判有不彻底的地方吗?如果有,是什么?
      5、这场审判对50―60年代的日本有何影响?电影中是否有所显现?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这部电影。同学们兴致极高,讨论颇为热烈,并且形成了极为一致的意见:
      1、二战后同盟国对日本法西斯罪行进行清算的一次正义的国际审判,这是一个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结局。
      2、一些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在美国的庇护之下,一些法西斯分子别免予起诉,同时保留了天皇制。
      4、日本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由于惩处的不够彻底,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仍余孽难除。
      从这个角度设计题目,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了学生对这场审判性质的认识,让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更富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样不断的努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变单纯的教学知识传播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从而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以科学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拔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历史教师,只有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才能让历史这门古的学科永远散发出青春与活力。

    相关热词搜索: 思维 素质 培养 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