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青少年犯罪该不该受到同等惩罚_论青少年犯罪及其惩罚

    时间:2020-02-19 09:59: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上升幅度较大,远自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近至国内媒体关注的杀亲案件,青少年犯罪已发展成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导致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广。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0%以上。我国青少年犯罪能否得到较好遏制,广大青少年能否得以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关注和探究,已刻不容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日益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以其数量之多、危害之大、蔓延速度之快的势头,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
    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
    再有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等。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
    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
    有的已学会运用反侦察手段;
    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失学少年人数居多。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的犯罪经验以及理论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及不良文化现象不时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一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在目前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大量引入的港澳台电视节目,渲染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情节 ,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
    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
    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
    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二是法制教育缺乏。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课程,甚至教育者本人就是法盲,加之青少年自身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三是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
    四是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公开进行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
    五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
    二是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者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
    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抱有想试试的好奇心理;
    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青少年自身的这些特点,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和家庭又疏于管理,或结交一些不良朋友,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一)建立专门机构。根据青少年犯罪低龄化,且有不少未成年人参加的特点,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专人办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专门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从而削弱了司法行政机关对青少年犯罪规律、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发现和预测能力,钳制了预防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开展情境预防,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里的“情境”包括各种可能影响、诱导潜在青少年犯罪人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物理环境。情境预防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控制以预防犯罪的产生。因此我们要在加强日常保护的同时,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严厉打击为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的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青少年。要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要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青少年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的危害。


        (三)依法保护青少年,强化校外辅导员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因此,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增强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意识,并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对那些有轻微违法和劣迹的青少年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一个适合当前社会特点、联系紧密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对青少年进行一般的法制教育,即由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相关实践经验的民警担任校外辅导员,要使每所中、小学都有校外辅导员,派出所有分管领导和专职民警,为校外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四)对青少年犯罪的适度宽大处理。

    1985年《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要求联合国各会员国,总的社会政策应努力促进青少年的福利,尽量减少司法干预,对触犯法律的青少年给予有效、公平、合理、公道的待遇,既保护青少年的成长又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我国有关法律也对青少年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上这些,都为司法、行政机关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指明了方向。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根据青少年社会阅历浅,法律意识差,是非辨别能力弱,同时又具有恶习不深,可塑性大,易于矫治等特点,把着眼点放在对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感化上,力争使更多的失足青少年“浪子回头”,以达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目的。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青少年的成长,都寄予了厚望。青年成,国家兴;
    青年衰,国家亡。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关心下,随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老而年轻的祖国将会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相关热词搜索: 惩罚 青少年犯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