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合一 王阳明免费读

    时间:2019-04-14 03:23: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有自己的知行观,他们在认识上各有千秋,不尽相同。生活于明朝中期的王守仁看到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程朱理学的僵化,社会风气的凋敝,在经历了守仁格竹和龙场悟道等崎岖的人生经历后,独树一帜首创了知行合一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把知行统一起来,并积极倡导力行。王守仁创建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儿童方面更是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后代借鉴和学习的观点。
      关键词:知行合一;背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5-01
      一、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背景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生活中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萌生出来的。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们,基本都是些腐朽堕落、贪婪残暴的人,为了争权夺利而纷争不断,社会上道德败坏,世风日下,明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当时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科举的影响,学生都用心于记诵八股文,追逐名利。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都已经不是“明人伦”的教育内容了。王守仁认为,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行分离,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反对道德教育上“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知”的人。他进一步提出,当时之所以会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除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外,士大夫们所奉行的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把知、行分成两个部分,因此当产生不善之念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去实施这种不善之念,但是也无法去禁止。
      二、王守仁知行合一理论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反对知行分作两件事。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王阳明所讲主意是指建议、指导、统御,工夫是践行躬行。躬行实践过程中离不开知的指导,同样“知”离不开“行”。正所谓一个“知”在,必有一个“行”在;一个“行”在,必有一个“知”在,知与行相互融为一体。如果“知”离开了“行”就是陷入了“悬空思索”之中,如果“行”离开了“知”的指导就会陷入“冥行妄作”之中,正因为当时社会存在这么两种人,王阳明才为补救时弊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主要针对朱子“知先行后”之说而言。因此,知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行”在“知”中起到磨练作用,知行之问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按照王阳明的立场,知并不是“可以说”是行,行也不是“可以说”是知,知与行就其本来真正的意义就是互相包含的。无论就范畴还是范畴指称的对象说,知中就有行的因素,行中也有知的因素。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这两个范畴的规定是互相包含的。知而必行,行而必知:王阳明反对程朱“知先行后”之说,就是私欲隔断,进而导致知而不能行,知与行相脱节。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而必行,行而必知。以至睢精惟一”,王阳明所认知的惟一乃是天理,亦即是良知,即是惟精的主意,惟精乃是致良知的工夫,即是惟一的工夫。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虽然产生于几百年之前,但是其思想的精髓和内涵一直被后人所追随。在王守仁所处的年代,儿童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只注重教会儿童一些章句之学,责备儿童的修身,而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儿童;只知道对儿童进行鞭打、体罚等粗暴的管教,而不知道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王守仁不仅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且也提出了他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儿童时要努力适应儿童的“童心”,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够使儿童觉得学习是有意思的,从而自觉接受教育。这样把儿童们的童心和行为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儿童们能在一个比较宽松快乐的环境里面学习和成长。因为按照王守仁这一思想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儿童们的思想和行为要结合起来,让儿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强硬的把知识塞给儿童,这样儿童学习的效率就会变得很高,并且还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并且在这个工程中要先让儿童树立一个真善美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也不是强加给儿童的通过在行为活动中去感受这种真善美,让儿童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得来的真善美才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在活动中儿童们了解了真善美的意义和概念,然后再通过这些坚定的信念来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这样一种良性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对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引导
      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感程度,价值取向等方面而言,王守仁给我们创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来分析现代人生活幸福感普遍偏低的现象。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理论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要顺从我们的内心,而内心的体验又来自于我们平时活动中的积累和升华。然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似乎与这个理论大相径庭,人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可能与自己的行为或者表面上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是一致的,就是说知和行不是一致的。因此人们的内心才会产生那么多的冲突与挣扎。造成现在人们知行不一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人们不愿意也不会去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和声音。根据王守仁的理论,只要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做事情就是知行合一,并且只要是出自内心的欲望和想法是能够分辨善恶美丑的,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这是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的。根据王守仁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运用这种能力就能从自己的本意出发行动,应该尽孝的地方会尽孝,因为这是出自于本心并不是外界或者别人的引导而完全出自良知,因此这样做就像呼吸一样的平凡和正常,不会有任何的思想上的包袱,不会去思考自己应不应该,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处于良知的行动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这样就把自己的意愿表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行为方式是不会产生冲突和焦虑的。如果能知行合一就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焦虑与冲突。
      参考文献:
      \[1\]李世宏.重温王守仁始创:“知行合一”\[M\].
      \[2\]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思想 王守仁 知行合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