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感的培养]

    时间:2019-04-03 03:16: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借助实物感受美的内涵,发展美的语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美感 培养方法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正确、得体、流畅、优美的语言。在这一年龄阶段里,他们的性格表现为天真、乐观、好奇、好动、什么都想知,什么都想知,什么都感到新鲜。这就决定他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愿意感知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因此,他们有表达美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认识事物是通过表象的认识慢慢过渡到内在的认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美的语言,应从学生感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以及美的对象与美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用美的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语言呢?
      一、借助实物感受美的内涵,发展美的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一些抽象的符号(文字)来表达意境。初中学生一般不容易体验出来,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实物、挂图、幻灯、录相等手段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感情化、生动化。这样学生就能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进入意境中去感受美。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就充分运用音乐、文字、图片等教学手段。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理解了课文,在感受了作品美的同时产生交流美感的需要。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口述内容去发展他们的语言。这样学生表达美的语言就会在正确的捷径中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美学家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学生要表述课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就要首先用"审美的眼睛",去细细地玩味,去入神地感受,才能见到课文中的美。朱自清那诗画合璧的佳作《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述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幅幅美好图画。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三、借助音乐体味美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渲染环境气氛。在一些抒情性较强的课文中,教师在讲课时根据内容需要借助音乐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生动活泼。可以引入学生们熟悉的儿歌《滴哩哩》的MTV:轻快、熟悉的节奏和清新、活跃的画面,一下子就把他们吸引住了。然后再引入《滴哩哩》歌词:“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脆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将它与课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等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为有了《滴哩哩》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春”喜悦和生机,心中自然体会到“春”的活力所在,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春”的美,从中体味到语言美。
      四、创造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说话和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美感 语文 培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