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古今话国考_国考祝福的话

    时间:2019-01-09 03:30: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1年全国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 103万,浩浩荡荡的百万“考碗大军”争夺1.6万个“铁碗”,最抢手的职位竞争比高达4961∶1。2003年,报考人数还仅有8.7万,7年的时间里,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就增长了16倍。以上数字不禁令大家感叹其激烈程度,殊不知,中国古代的“公务员”考试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自此,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 300多年。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真是考刹无数国人。其实,从古至今,国考都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唐朝的一道试题:“山陵事毕,各还所司;供葬羽仪,若为处分?”意思就是:先皇已入土为安,用做丧事的仪仗应该放哪儿呢?
      你可能会问,“公务员”考试怎么会考这样的题目呢?其实,这是专为“挽郎”而出的试题。所谓“挽郎”,就是给已故皇室成员抬棺材唱挽歌的人。可别小看这份差事,当时干这活的往往都是“官二代”――如果他们干得很“给力”,经推荐就可获得参加“铨试”(古代“公务员”考试)的资格。
      挽郎们走的还是“曲线报考”的路子,当时来头更大的“官二代”,则可以直接报考“公务员”,试题也是同样简单,考99分绝对不会成为“牛人”。这让那些科举出身的平民子弟望“门”兴叹。平民子弟登科及第,并不意味鲤鱼跃入龙门了,考取举人、进士,也不过就是获得了“教育部”(礼部)颁发的文凭,要想做官,还得参加“人事部”(吏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铨试),而且题目比那些“官二代”的要难得多。
      韩愈够有才吧!他考取进士后4次参加“铨试”,4次皆落榜,困守长安长达10年。迫于无奈,他只好下到“基层”去当幕僚,后来再经过一层层的推荐、考核,才最终被录为正式“公务员”。韩愈还算比较幸运的,唐朝有一些进士“下村教童蒙”,也就是到村小学去当老师。他们是“大学生下乡支教志愿者”吗?非也,还不是因为报考“公务员”屡考屡败,为了谋生,只好这样“被志愿”了。
      当然,大部分进士最终都能入仕,这要比举人好得多。举人要补上实缺,往往更要靠运气。清代对举人的“公务员”考试,谓之“大挑”,主要为面试:举人每20人为一组,按组依次晋见考官,考官根据每人的相貌和自己的主观印象,先挑出3人为一等补用,再挑出9人为二等补用,余下8位落选的“剩男”,被称为“八仙”,因为他们长得都像铁拐李、张果老。
      从古至今,公务员都是个“金饭碗”。从官俸来看,宋朝时最高,据说包拯做开封知府时,每年有19 200贯钱收入;明朝时最低,县官一年俸银才40两左右。但无论俸高还是俸低,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很多人削尖脑袋甚至削去“命根子”争当“公务员”。如此说来,国考的难度可见一斑。

    相关热词搜索: 古今 话国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