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湖北省武陵山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_乡村振兴战略湖南武陵山片区

    时间:2019-06-02 03:26: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湖北省武陵山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跨域式发展,湖北省做出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决策。本文以此为背景,在深入剖析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及战略部署,对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武陵山试验区;发展战略: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124-04
      湖北省武陵山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文化多样,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该区域拥有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典型的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该地区的发展都关系全省大局、举足轻重。为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途径,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2月做出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发展条件分析
      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48.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8:28.4:40.8。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人2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城镇化率30.7%,森林覆盖率72%。
      (一)试验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1.区域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内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区内拥有数量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未来以旅游业为带动的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试验区定位于旅游大区的发展战略。
      2.区内拥有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基础。试验区内以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支撑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区支柱性产业。此外,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试验区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试验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试验区走上了以高山蔬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且势头强劲。
      (二)试验区建设具有叠加的政策机遇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建设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具有叠加的政策机遇。试验区所涵盖区域已被纳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试验区还享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优惠以及湖北省内一系列政策优惠和重大支持专项。此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大发展,为试验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三)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
      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产业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与全省平均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
      1.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公共服务体系落后。长期的低收入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区内贫困面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与省域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积极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2.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试验区内综合交通发展缺陷已经成为制约试验区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区内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试验区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3.试验区内产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的主要特点。区内多数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少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大工业项目,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4.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受经济贫困、利益驱动和环境监督缺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对立现象,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是该区域首先面临的挑战。
      二、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发展战略构想
      “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省域经济发展短板”是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三大特点,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指导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选择恰当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对探索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改造环境影响重大。
      (一)试验区战略定位
      结合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试验区发展定位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华中绿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
      1.国际旅游目的地。随着通往外界主要交通动脉的逐渐贯通,试验区旅游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利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机遇,转变旅游业粗放经营方式,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实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完美结合,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多元化,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国际旅游新目的地。
      2.中国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示范区。依托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增长极发展、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产业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兼具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贫困山区双重特点,湖北省率先实现集中连片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将使试验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极具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3.华中绿肺。根据试验区内良好的绿色植被资源,尤其是神农架林区作为地球同纬度上唯一一块未被污染的生态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区的特点,以及试验区在物种保育、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功能,申请建立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国家生态公园,突出泛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保护效应,培育华中地区最大生态绿肺。
      4.武汉城市圈后花园。充分依托试验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生态立区的理念探索工业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城区功能,打造巨型原生境生态区,建成武汉城市圈“后花园”。
      (二)试验区发展方向
      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寓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发展、区域扶贫于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和环节,积极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的绿色发展模式、社会协调发展模式、新型扶贫开发模式,彰显“试验区”的内涵和意义。
      1.探索“绿色发展”模式。近年来,武陵山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对立现象. 导致资源破坏、生态失衡,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伏下危机,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武陵山试验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长江流域水土涵养及水土保持战略中的绝对地位,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试验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探索“社会协调发展”模式。民生改善是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目的,试验区建设方向之一就是探索出涵盖经济与民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武陵山试验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远未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医疗条件差,上学难、看病难、无保障等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社会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经济与民生既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民生。结合试验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前期主要依赖政策支持、后期主要依赖自身经济发展”的措施是试验区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主要路径.能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3.探索“新型扶贫开发”模式。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是困扰武陵山区社会发展和贫困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投资、国有经济、地方政府及国家援助的过度依赖。
      三、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发展战略重点
      (一)产业发展资源化战略
      试验区建设应以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切实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合理发展资源型工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业提升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突破性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调整传统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突出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立足试验区实际,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为先导,依托林特产、药材、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发展生物医药、绿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基地建设。随着区内旅游业为标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具有辐射集散作用的旅游节点,完善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质量和品位。
      2.依托一二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扩大利润价值空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试验区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延长区域资源型产业链.吸引、培育一批上游、下游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产业的整合,以资源为导向调整试验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
      (二)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是试验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出发点。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强调民生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1.加大对试验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公共产品尤其是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发展作用尤为显著。多年来,受经济基础较弱、起步晚等原因的限制,试验区内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为促进试验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必要集全省之力加大对试验区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2.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立“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首先,要转变认识,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面,而是可以协调发展的,且两者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次,加强政策的正向引导和环境保护监督力度。
      (三)人才战略、金融战略
      1.外引与内培并举的人才战略。针对武陵山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实际,要采取外引与内培并举的人才战略措施。口’积极创造条件,以优厚的待遇及政策鼓励和吸引科技型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大力发展技术职业培训,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2.健全完善的投资服务、金融服务体系战略。借助试验区建设契机首先抓好政府引导资金的先期性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城市建设重点开发项目落户于该区域。积极争取将国家、省里的有关专项资金和项目适当向“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取参股、控股、独资、收购、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银企合作,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助推试验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着重帮助区内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四、重点发展产业
      (一)特色农业
      以山区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绿色农业市场运作为内容推进试验区农业产业发展。
      1.以板块经济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结合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土壤特点、农业生产传统,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产品生产板块的规划。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品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合理规划板块经济。根据市场需求定规模,避免盲目求大,同时,结合科学的论证和农业生产传统和习惯定区域。其次,探索农民可以接受的基地建设模式。以政府牵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模式开展基地建设,以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再次,加强基地建设支持和监督。政府在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做好监督工作,坚持走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2.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按照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的要求,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结合在一起.提升试验区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试验区农业发展的支柱。逐步推动试验区向农产品加工大区、农产品加工强区转变。一方面,以内联外引机制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包括不断发展壮大试验区内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通过招商引资或合作形式引进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试验区、引导组建跨县市企业集团等方式。内联外引机制能迅速增加试验区企业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并能规避区内同质企业的无序竞争,有助于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的县市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3.变优势、特色为品牌,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围绕试验区内农业生产资源及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有步骤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精品名牌战略,打造一批试验区农产品品牌。试验区可发展的品牌如中国知名品牌恩施玉露、大山鼎、清江源、思乐牌、采花毛尖茶等;湖北知名品牌神农架有机茶、恩施富硒茶、一致魔芋、岩松坪桠柑、贡水白柚、绿葱坡牌高山蔬菜、恩施山地黑猪、建始景阳鸡、长阳清江风味鱼,利川香莲等。   4.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加农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试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此外,以企业主导、政府帮扶的方式加大知名农产品及品牌的市场运作力度。
      (二)以旅游为核心内容的服务业
      试验区旅游业发展应秉承树立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树立试验区内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观点。开发试验区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山区农家体验旅游,转资源优势为生产力,把旅游业提升到试验区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的战略高度。同时.配套发展围绕旅游业的特色服务业,如山村住宿、乡土餐饮以及富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加农民收入。
      1.树立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试验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业为引擎,推动试验区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区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对此,针对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试验区内旅游产业建设要树立和贯彻五大理念,用新的理念寻求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一是树立和贯彻旅游、生态、文化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的理念。把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打造融旅游观光、民族风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精品。二是树立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旅游业当文化产业、生态产业、环保产业来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始终贯彻和坚持“生态第一、旅游第二”、“文化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切实做到产业建设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同步提升。三是树立和贯彻统筹发展的理念。把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建设与城镇功能提升、交通设施完善、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四是树立和贯彻大旅游的理念。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旅游专题开发应跳出地域限制,不仅要活跃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还要融入到湘鄂渝陕川黔旅游圈。才会获得新的突破、大的发展。试验区内县市、部门、行业和景区之间要形成大合作的格局,同唱旅游兴区一台戏。要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大合作,构建大资源、大开放、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
      2.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一是确定旅游产品结构。紧密围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主线,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精品旅游景区。二是调整旅游区域布局。恩施州应重点打造4张旅游名片:以观山水、探洞穴、看峡谷、漂溪河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游名片;以开女儿会、唱山民歌、跳清江舞为主题的土苗风情游名片;以涉巴人故里、进土司古城、考猿人遗址、承红色遗产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游名片: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游名片。神农架林区则可将自然风光和林区科学价值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价值开发不同的产品。如开发多样化的户外运动与探险活动,如徒步、野营、漂流、溯溪、探瀑、攀岩、溪降、定向越野、登山、滑雪、滑草、洞穴探险和拓展训练。神农架林区丰富的水资源。可用于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渔业。在神农架城镇周边。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游览、垂钓、休闲、餐饮、住宿、疗养为一体的休闲景区。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还可以带动周边的地区脱贫。
      3.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是以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服务业、住宿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商品服务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是结合农业与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产品制作业。构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互促的生产经营格局,不断推进试验区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圈域跨越,拉长产业链,提高关联度,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利用武陵山试验区地理位置优势申请建立国家公园,与神农架林区广阔的自然保护区一起,形成泛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保护效应,更加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资源型工业
      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药材、林木、水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但是,试验区又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尤为艰巨。因此,试验区工业发展应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使资源型工业发展成为强区的重要途径。
      1.合理、有序地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资源型工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较大,但其对环境的可能危害也不可忽视。试验区工业发展应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对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有序、合理的开发,着力打造循环性工业产业链,实现矿产支柱产业链的高端化,加强对中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产资源及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附加值。首先,科学布局。严格评估产业污染级别,科学布局布点。其次,引进并推广新型、高效、节能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做好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再次。严把环保监管关。相关部门与企业签订责任状,对违规操作、高污染、拒不更改的企业坚决取缔。
      2.加推新兴工业产业发展。依托试验区资源优势,推动区内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再消化、再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试验区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1)围绕中药材资源发展精深加工,推进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形成特色鲜明、体系配套、成规模的产业链。(2)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武陵山区丰富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能源产业。(3)发展新材料产业。引进技术与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材料等高性能材料产业,形成新材料集群.如可替代植物纤维环保石头造纸、太阳能电池材料、魔芋环保涂料等。(4)推进工业园、开发区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内工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基本保障。
      3.扶植试验区内中小企业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在试验区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转变山区人民致富观念,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建立健全创业平台服务体系,推进各类中小企业孵化,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扩充力量、增添活力。一方面,创造公平、和谐发展的企业发展大环境。另一方面.对发展后劲足、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拨付、优惠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生.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z]-http://www.hbmzw.省略/structure/wls/zhyw/zw_16944_1.htm,2011-10-11.
      [2]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
      [3]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和治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
      [4]黄泽海.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
      [5]庞红艳.探索武陵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新途径[N].恩施日报,201 1-3-24(08).
      [6]白晋湘.基于协同的武陵山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