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时间:2019-04-13 03:51: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共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合作学习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与学生相比,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技能的行家。只有教师才能通观教材全局,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与接收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架起从已知向新知迈进的桥梁。因此,能否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作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给学生方法和引导学生学习上多下工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对眼前课题产生兴趣,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定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与学合一的过程,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点,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作为重点。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哪些内容教师可以不讲,做到精讲、少讲,并及时补充新知识。在重视教师怎样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重视怎样引导学生学。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有序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有内在的。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察、同学间的竞争都是外在的动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和认知倾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动力。有了学习兴趣,越学越爱学,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状况,引导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互相商讨、现场解答的方式,形成人人当老师,人人都思考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启迪思维的手段。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动力,主动探索科学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因课而定,因文而异,灵活掌握。譬如,我在教《谈骨气》一文时,运用了故事引路法。这篇文章是议论文,若直接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给学生指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三个故事“文天祥被俘拒不投降”、“一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然后问学生三个故事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有骨气)作者想告诉大家的又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本来抽象的知识,一下子接受了。
      另外,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某一课文的心理。比如,学生初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很多学生想到的是春之美,他们急于知道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春景图。如果教师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后讲解词语,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安排无疑将抹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堂堂如此、篇篇如此的教学方式就熄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如果在学习此文时,教师先展示一副精美的春之画面,继而播放民乐《百鸟朝凤》,学生会在欣赏画面,聆听百鸟和鸣的美妙情境中深切感受到春之美,进入一种美的境界,从而激发起对学习课文知识的学习欲和探索欲。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引导其对重点、难点进行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使不爱思考的学生会思、想思、爱思;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接纳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敢说敢想,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去发现真知,大胆思考,敢于创新。尤其对学生的创新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思考、质疑的乐趣。只有引导学生把思考、学习交给学生自己,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中涉及知识的重点、难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合作来解决。学生在互相交流中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与此同时,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引导、点拨。“点”在学生确实不懂或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容易忽视而与课文重点、难点联系紧密之处。在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议、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做出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教师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给予巩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此,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引导,必要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落到实处,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经济开发区长村张中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