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2011年高考作文启示录:归生活情自真:情启示录

    时间:2019-03-20 03:33: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曾有人这样评价高考作文:“这些优美的语句往往有一个特点,大段的排比和比喻,引经据典,初看层次分明,语句优美,细一琢磨又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很浮、很飘。”这一评价让我们看到,有的考生过分追求视觉上的盛宴,脱离生活本真,缺失文化内涵。甚至或围绕观点或拿几个历史名人说事儿,或从“感动人物”里历数几段悲酸,过于看重材料堆砌,使得内容虚浮,人云亦云,空洞无物。正如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所言:过于“华彩”的,没有多少鲜活生活内容的“抒情”,就只能使自己的文章趋于“平庸”!(语见2011年6月25日《新华日报》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推荐词)
      高考作文不是辞藻盛会,不是技巧大战,理应回归生活,精思升华,赋得风雅。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高考作文正是注重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考生如能在紧张短促的考场上,写出自己对身边生活的独到感受,无疑会将阅卷老师引入你生活的圈子,使他(她)欣赏你的沉思霏雨,歆享你的小巷深情,赞赏你的哲思高趣!
      2011年高考还未走远,精彩纷呈、赋得风雅的佳作透着雨滴的光泽,又给这个夏天带来几许清凉。我们撷摘点滴,一起来感悟高考作文如何源自生活,赋得风雅。
      一、描摹景物,聚焦文化:彰显生命的高度
      身边的一些景、物、人:也许是一条老巷,山间的土坯房,喧闹的教室里的两只流萤,老家孩童捉蝴蝶,一个90岁的老妪……我们都能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老巷是生命的原点,土坯房是农民的过去,流萤是已逝的童年时光,捉蝴蝶带来一种情怀,老妪是一本旧书……看似极力描绘一砖一瓦,实则抒写远去的一种古朴生活,暗示某种传统即将逝去,殷切期待绿色、健康的生活,自然便能彰显文化底蕴,展示生命的高度。
      写作时,可以多侧重描写,让舒缓的文笔如清泉缓缓流淌,字里行间,尽显真情。笔下注意由表及里阐述,景情关系结合,与现实对照揭示,深入刻画人们质朴的生活心态,要知道,闲适、温情才是生存的原本姿态。
      
      高考满分例文一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陪伴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那是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的心。可是,忽然地,一个早已褪色却又红得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以及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11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还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开始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地方。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一部分岭南文化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点评】
      考生从生命“原点”――老巷入手破题,之后用简朴的语言,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西关老屋的布局,慵懒的老猫,乐淘淘的爷孙对白,这来自生活的画面,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风格。回忆往事牵引的情感,与现实都市生活对照,增添了文化内涵。考生聚焦文化,用文化视角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景物描绘,聚焦文化,彰显了作品的高度,也彰显了作者生命的高度。
      二、叙写苦难,思辨人生:彰显生命的韧度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学,情感破裂,追求失败。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取材苦难,在人生的无奈中彰显生命的韧度。
      凝重的笔法,丰满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情节,无言的结局,都极易激发读者的共鸣。渲染深沉的氛围,引人入境。
      
      高考满分例文二
       心 雨
      上海一考生
      题记:是谁让我们难以记忆,又是谁让我们难以忘记?谁能笑着让雨湿了心芽?能过去的当然会过去,不能过去的也仍然要过去。人总是在无奈中醒悟。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追寻着一丝光亮。他疲困地睁开了双眼。“孩子他爸,你可醒了!”病床边的妻子激动地说。环顾四周,都站满了人,但却仿佛没有他所要寻觅的东西,他着急地追问:“孩子,孩……”“孩子去学校了,多亏乡亲们的帮忙啊!孩子他刚走。”妻子打断他的话回答道。听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无意中,他摸到了自己被单旁有一摊湿水,还残留着余温。他咬紧唇边,因为男人不能哭的思想,已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他没有哭出声,只是泪水太倔犟,它……它不听劝拦。
      将历史翻回故事的扉页。
      七夕夜,饭桌上摆了几道母亲的拿手菜,虽谈不上什么名贵佳肴,却是父亲最喜欢的家庭小菜,与以往有别的是还多了一盘红烧肉。这顿团圆饭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奢侈。踌躇满怀的孩子,轻轻递上了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本该是锦上添花、双喜临门的事情,却让他喜忧参半。他点燃了一支烟,气氛一下子沉静了下来。那一夜,家里弥漫着烟草味。
      孩子是懂事的孩子,自幼勤工俭学,努力学习,每年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墙上写满三好学生的“壁纸”,就是他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和安慰。
      童年的他没有玩具,自制的风筝是他最好的玩伴。当秋风掀起满地黄蝶时,风筝就载着他的梦想在天空翱翔。到黄昏时分,他知道家里需要帮忙,便扯断线让风筝独自游玩,把他的故事讲给云儿听,自己便捡拾着路边的柴枝沿路小跑回家。
      父亲是严厉而慈爱的,他依靠瘦小的身躯独自将整个家扛起。凭着几亩玉米地,还不足以维持孩子上学的费用,他晚上还坚持在外奔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而逐年增长的学费也压弯了他的腰。曾几何时,孩子提出不读书,而选择外出打工来帮父亲分担重担。父亲一怒之下,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承诺就算倾尽家产,也要供孩子上学。泪落湿衫的孩子明白父亲的决心后,承诺要好好读书,不再提退学的事。那一次,父亲红着眼眶,脸上却挂着一丝笑意;那一次,孩子的童年就画上了句号。
      转眼已过了十几个春秋,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年轻力壮的少年。为了照看好父亲的那几亩玉米地,他执意要拿着哨棒守夜。
      无奈流年似水飞快,当年健壮的父亲也已憔悴了容颜。为了凑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坚持每晚回来都去看看庄稼的长势。
      盈月高挂,月光静谧,守夜站岗的孩子听到了田地里传出一些声响,随后见一个黑影窜入其中。为了父亲辛劳的成果不被窃取,他顾不上害怕,就拿起哨棒紧跟在后面。在田地里他揣数着脚步声越来越近,在一处转角对其当头一棒……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杆呻吟了几声,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月光透过树梢洒在地上,零零散散的月光宛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树上喊着:“不哭,不哭……”
      赶赴医院的救护车哀号着将这场悲剧传送。一位劳碌半生的父亲进入休眠,一个后悔莫及的孩子彻夜末眠。挽着父亲的手,十指相扣,向上帝苦苦哀求,那一夜他泪洒床边……
      后记: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不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让人被成长。
      【点评】
      这是一个不能轻易过去的故事,却又是人生中不能不过去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无奈。故事开始于病房,运用倒叙,引起读者几许猜疑,然后从头说起故事中的父子,远离这个结果,又让读者带着许多猜测,在不断猜想中,走到最后,深刻地写出人生的体验。其情节之巧妙,深得文学之真谛。题记与后记的哲理,充满生活体验,具有文化思辨特色。含蓄蕴藉的表达,写出了人生“被成长”的过程,让生命更有韧度。
      三、关注社会,透视百态:凸显生命的厚度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关注社会,透视人事百态,让文章增加现实感,展示自我独到敏锐的社会视觉,鲜明独立的观点。让你的文中,有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的论断,有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的部分行政官员的丑态,有李娜、姚明、刘翔、丁俊晖,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有厌弃教科书,却喜爱“旧书”的孩子,有高三学子的枯燥,有夜色下舞女灵魂的舞姿……有敢于正视现实的态度,尖锐揭示问题的精神,中肯评价时事的观点,在简单中蕴藏深奥。社会生活给我们太多感悟,太多思考,太多历练,我们要将它们写入文章,写入生命。
      
      高考满分例文三
      拒绝平庸
      江苏一考生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这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又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但他无力拒绝。
      而对于有“舞神”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印象》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所谓的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变得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而就在这样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着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人全部的价值在于思考”。如果缺少了不平庸的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
      【点评】
      “拒绝平庸,可能就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多沉重!多深刻!聚焦周国平、杨丽萍难拒平庸,直指文化缺位、集体冷漠之弊,呼吁时代、民族坚拒平庸。议论紧凑,水到渠成。通篇沉着大气,关注社会,深沉厚重。
      
      结语
      引生活之水,溯清流,激涟漪,让生活在自己笔下生花,敏锐的情思会引领你于写作天空中赋得风雅!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作文 启示录 生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