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研究高考题 实词巧推断_有机推断高考题

    时间:2019-03-16 03:21: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历年高考试卷都是把这个考点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或4分。具体的考试题型有2种:选择或填空。   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具体的考试做题中也存在一些容易掌握的破解词义的技巧,这里以08年的高考真题为例介绍四种技法。
      (一)“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不是方法的方法,但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经过若干的实例检验的方法。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从文言实词本身的特性上讲,它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二、从考查目的讲,出卷的目的不是看你有没有掌握某一文言实词的现代用法,而是看你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所以呈现给考生的四个实词通常是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解释的,否则,考题还有多大价值呢;三、从干扰项的设置上讲,命题者要在四个选项中故意把一个词解释错了来迷惑考生,那么怎样才能使迷惑性加大,让一般的考生上当呢?命题者的通常做法就是对这个词“望文生义”。
      例1:(2008北京卷)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解析]:因为现代汉语中有“欺负”一词,所以此句的命题者就强行地对它望文生义,其实该项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节词“欺”和“负”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欺诈”和“背弃”,与错误解释根本沾不上边。
      例2:(2008四川卷)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也是低级的望文生义类错误。“完”在古汉语中有“保全”之意,如“不能完父兄子弟”;而在现代汉语中,“完”有“完结、灭亡”之意,如“完蛋、完了”等。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代替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保全”。
      (二)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例3:(2008全国卷一)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解析]: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由于两个名词中间应该是动词或连词,所以中间的“檄”就不可能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例4:(2008江苏卷)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通过对“度”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失其常度”是动宾结构,“(其常)度”充当动词“失”的宾语,“度”应为名词,而命题者将它解释成动词“考虑”,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意思应为名词“仪态”。
      (三)借助对举关系来推定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某种强调的需要,作者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定二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词义。
      例5:(2008天津卷)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解析]: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例6:(2006天津卷)北通上党,南迫洛阳。迫:逼迫。
      [解析]:解释此句中的“迫”字,不妨再看原文中的前一句。“北通上党”与“南迫洛阳”结构完全一致,故“迫”和“通”就属于意义接近的对举关系,解释成“逼迫”自然是相去甚远了
      (四)紧密联系上下文,从文意逻辑上猜一猜词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
      例7(2008广东卷)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解析]: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例8:(2006全国卷二)季布匿濮阳周氏。匿:隐瞒。
      [解析]:此句中“匿”肯定为动词,但是否是“隐瞒”的意思呢?这时考生就应结合上下文来进行逻辑推理。前文说到,季布为项羽效力,后项羽灭,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那么你想一想,季布会怎么办?肯定是躲藏了。因此对这个“匿”字的纠错只要结合上文可以说是迎刃而解。
      以上介绍了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四种技法,当然这些技法并非独立存在,在具体的操作中考生应当揉合其中的二点或三点,笔者相信它们肯定可以帮助你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能力。[检测性训练]
      一、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为何不。②垣墉:墙壁。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乞猫于中山 乞:乞求
      B.其子患之 患:担心
      C.不病于无鸡乎 病:疾病
      D.去饥寒犹远 去:距离
      二、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 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认为……奇  [参考答案]
      一、C(病:比……更厉害。解析:此项的解释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实际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赵人剖析道理给他儿子听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无鸡”与“有鼠”放在一起来比一比谁的后果更严重;再从词性推断的角度看,这个“病”字,在此句中应该作谓语,故解释成名词肯定错。)
      二、B(贯:精通。解析:此句中的“通五经,贯六艺”就属于对举关系,所以解释这个“贯”字就要参照前面的“通”字,二者意思一样。)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词 推断 高考题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