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浅论萧红小说的诗化倾向】 萧红的诗

    时间:2019-05-14 03:29: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凭其独特的创作个性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她的小说以诗意的书写著称文坛,自觉的追求小说的诗化意识,形成了一种具有散文化、诗化特征的小说样式。其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论文主要从萧红小说中呈现的超常规的结构、独具个性的诗化语言、诗化意境的营造等构成诗化倾向的几方面进行考察和探讨。
      关键词:萧红小说;诗化倾向;结构;语言;意境;
      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她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打破了小说与散文、诗歌之间的界限,汲取了散文和诗的因素,在不同的文体之间寻求相互融通,使其小说呈现出了鲜明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形成一种特有的“萧红体”小说范式。她曾说:“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①鉴于这样的写作立场,她努力的探索和实践,改变了固有的小说观念,为小说的写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多元格局。她的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
      1.超常规的文体结构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主要是依靠情节来再现生活的,然而萧红的创作往往是淡化故事情节,她小说创作中往往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为主,并通过对这些片断和场面的细腻描写,侧面揭示蕴含的社会意义及人物的命运。
      萧红惯于用自由的叙事笔法来展现生活的片断,在小说《生死场》中设置了十七个小标题,它们主要不是根据情节进展来设置的,而是根据一个个不同的场景来命名的:“麦场”、“菜圃”、“老马走进屠场”、“荒山”、“羊群”、“刑罚的日子”等。作者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农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描述的是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具体的时间交代,没有明晰的线形情节发展关联,而是被分为一个个间断的画面、瞬间。正如鲁迅所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②
      2.独具个性的诗化语言
      2.1“陌生化”的语言
      萧红的创作中常追求一种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即用一种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产生新鲜感,用新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胡风曾指出萧红的作品“语法句法太特别了”③。阅读萧红作品时,常会发现有些句子和词语的选择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王阿嫂的死》中所描述到:“穷汉们,和王大哥一同类的穷汉们,摇扇着阔大的肩膀,王大哥的骨头被运到西岗上了。”原文中主语应该是“穷汉们”,然而在插入行为状语(“摇扇着阔大的肩膀”)之后,谓语的主语却变成了“王大哥的骨头”。显然,萧红在创作时没有刻意地去注意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而是善于捕捉最饱含诗意的瞬间,“穷汉”“阔大的肩膀”“王大哥的骨头”这些意象的叠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价值的卑贱。这些简单自然的语言给人一种陌生感,为小说平添几分诗的韵味,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2.2富有音乐美的诗化语言
      萧红的小说语言还富有诗的节奏。如《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一节描绘到“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这段文字连续使用了11个“ang”,韵脚鲜明,很有节奏感,这样使得小说语言诗意盎然,同时作者贯穿全文始终的悲凉情绪也得到了充分的渲染。萧红还善于运用重复叙述来加强情感的抒发,《呼兰河传》第三章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文章尾声又提及“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作家反复叙述祖父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了对祖父的熟稔、热爱。萧红正是透过这些有意复沓的句式,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此外,一些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也增添了语言的节奏感,使小说语言诗意盎然。
      正如学者赵园所说:“萧红作品的语言结构……是在模仿情绪,它们是依据作者本人极为深潜极为内在的情绪流来组织的,也因而往往有像是随意的省略,有其明显的有意的不规范性。你只有在这种语言结构的整体功能中,在这种语言组织与一种诗意情绪的对应关系中,在这种语言组织负载的情绪中体验那种美。”④她的语言既清新明丽又冷峻深沉,笔法机智灵活,她常常巧妙的运用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形式,实现对日常语言的升华,营造一种诗化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形式。
      3.诗化意境的营造
      萧红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目光,以画家的细腻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诗的意境,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浸染个人的感情色彩,渗透出浓浓的诗意。读萧红的作品,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画卷,《生死场》的开篇“山羊嘴嚼着榆树皮,粘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粘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粘沫挂满羊腿……”她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笔调勾勒了一幅山羊觅食的风景画。《呼兰河传》中对“火烧云”的描绘,亦极为美妙动人。“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作者以诗人的眼光,活化出一个极富有鲜明绘画色彩的北方乡村日落的风景画。萧红在描景状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追求一种诗画交融的神妙境界,让读者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陶醉。
      4.象征艺术的运用
      萧红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和作者的情思结合在一起,景物的描写不是虚设的,而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生死场》中二里半家的山羊,在小说的首尾都作了特意的描写,而时间跨度是十年,它象征着农民一成不变的生活。告别了老山羊就意味着告别了那种旧的生活方式和受宰割的命运。王婆家的老马,辛苦耕作,最后瘦弱不堪,但还是逃脱不了下汤锅的结局,这象征了被压榨的农民的命运。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孩子的眼光描写了充满自由与欢欣的后花园,那里的一切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花儿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都是自由的。”这种充满自由的美好世界让人神往。然而,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充满着悲凄色彩,这样看来,她所营建的清新明丽的后花园,不过是寄寓自己重返童年时的愿望。表达自己因一生不幸而寻求慰藉的精神理想,后花园不再是简单存在的后花园,它寄托着萧红太多的情思,它象征着能够让萧红安放漂泊、疲惫身心的精神家园。
      这种意境和谐、寄予象征韵味的片断在《小城三月》里也有所展现。小说以充满生命活力春景开头,又以凄凉的春景结尾。春天固然是美好的,然而又是短暂的,这也正象征着翠姨内心那美好而短暂的爱情。在物我合一的意境之中,流露着对自然自由生命的热爱和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作品中弥漫着一种荒凉的意蕴,诉说着人间的沧桑不幸,表现人生的悲剧和困惑。这样使小说有了韵外之致,从而获得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应。总之,这种象征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诗化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5.结语
      萧红是一位有着非凡气质的女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自觉地追求一种诗化倾向,然而她并不是要把小说化为诗歌,而是运用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方法,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间的界限,把小说写得富有诗的内在激情。她对生活有着透着的感悟,她用饱含诗情的语言编织着开合自如的散文化、诗化结构,进而营造一种情境交融的诗化意境。萧红诗化小说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越来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当然,我们还应该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不断挖掘其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为当代小说的繁荣增添姿色与风采。

    相关热词搜索: 的诗 倾向 小说 萧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