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 张培基散文翻译

    时间:2019-04-16 03:18: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运用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进行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次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散文翻译张培基译文审美再现
      
      1.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短小精炼,不拘音韵,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因而,散文是最真实,最不加雕饰,最易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遗憾的是,中国文学的译介集中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上,唯独冷落了散文,致力于散文翻译和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作为散文翻译首屈一指的人物,张培基一直潜心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散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译,受到译界和英语学习者的推崇,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到钱钟书的“化境”,无不包含着美学元素。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它的出现无疑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文学翻译注重审美效果。散文清新明丽,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素有“美文”之称。由此可见,审美再现是散文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语音的审美再现
      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反映在声音上。声音在科技文献中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对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发出的声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渲染作者极力想构造的某种意境。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写作时,他不仅斟酌每个词的意思,还考虑每个词发出的声音。朱光潜在谈到散文写作时也指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好的文章应该是读者乐于朗诵,旁人愿意倾听的。
      诗歌有韵,散文亦有韵。叠韵就是其中一种。在中文的语音系统中,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例如:彷徨、肮脏、朦胧、缠绵。叠韵读来悦耳,却给翻译造成了困难。我们似乎找不到与之对等的翻译,而只有寻找最接近的语言形式弥补。例如: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万门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朱自清,《匆匆》)
      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中文属于象形会意文字。原句中的“徘徊”二字偏旁部首相同,韵母相似。这两个字不仅声音优美,而且字形整齐,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这无疑给译者提出了难题,如何在字形和声音两个方面都能实现审美再现。张培基精通中英文,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头韵再现原词的声音美和字形美,尽量将翻译造成的美感流失降低到最小。
      中文有一类词与头韵更为相似,这就是双声。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例如:慷慨、芬芳、玲珑。双声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与英语中的头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毫无疑问,头韵是翻译双声词的首选。张培基在他的翻译中也采取了这种处理方法。
      松林中射来零乱的风灯,都成了满天星宿。
      (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Lights from hurricane lamps flickering about in the pine forest created the scene of a star-studded sky.
      (Bing Xin,Stars on a Snowy Night)
      3.字词的审美再现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措词是指人们在说话、行文时精心选用的词句。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选词上。诗歌为最,散文亦是如此。有时一个词的使用的好坏能决定一个句子成功与否。用词精准独到的作者必定给世人留下许多经典,广为传诵。作者的遣词造句反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从以下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张培基在选词方面也是煞费苦心。
      也不过只是点点闪烁的光明,而相看惯了,偶然不见,也有些想望与无聊。
      (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Though they were a mere sprinkle of twinkling dots,yet I had become so accustomed to them that their occasional absence would bring me loneliness and ennui.
      (Bing Xin,Stars on a Snowy Night)
      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冰心《笑》)
      Ah,the rain clouds had 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tree leaves glistened tremulously 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
      (Bing Xin Smile)
      冰心的散文以优美纯净著称,她的措词自然而又优雅。张培基在翻译时也尽可能地保持这种自然优雅的美感。第一句中,他将“无聊”译为“ennui”而不是用“boredom”。原因是“ennui”文学性更强,比“boredom”更能体现原文的雅。第二句中的“荧光千点”也没有简单地译为“thousands of fireflies”,而是译作了“myriads of fireflies”。“myriads”一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比“thousand”更贴近原词。通过使用文学词,张培基很好地保留了原词的优雅自然美。
      “唉,天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
      “Oh,real nice and cool—”
      “Sure! 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
      (Yu Dafu,Autumn in Peiping)
      原文是两个人就天气闲聊,语气缓慢而悠闲。“一层秋雨一层凉”读起来像是一句诗,“一层”二字的反复为句子增添了音乐感。作为心思细密的译者,张培基必定也发现了字词反复的声响美,因此采用了尾韵的翻译策略。尾韵是指词尾音素重复,是英语诗歌常见的押韵之一。尾韵使诗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散文虽然不像诗歌的韵有严格的要求,但许多散文作家还是喜欢用韵。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张培基使用了“cool”的比较级形式“cooler”,使其与“shower”押韵,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词语反复带来的声音美。译文读起来也像诗句。从内容上来看,“getting cooler”准确传达了“一层凉”的含义,“each autumn shower.”用来译“一层秋雨”也恰到好处。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4.句法的审美再现
      句法层的审美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句子的结构上。句法层承载审美信息的句式包括省略、倒装、圆周句、排比和对仗等。中文和英文的句式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给译者再现句法层的审美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
      排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常见于散文中,一方面句式整齐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节奏和谐给读者以听觉享受。在排比句的翻译上,译者通常会保留这种句式结构,以便更好地保存原句的形美和音美。例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文中多处出现排比句,增添了节奏感。上面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篇,作者描述大自然的循环规律作为铺垫,目的是凸显时间的不可循环性。排比句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情绪。英文中也常用排比句,因此张培基在译文中也保留了排比句式以达到形似。译文的每句话都以if开始again结束,读起来整齐有力,还能使读者想起雪莱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正如刘宓庆说的,模仿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之一。下面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看书,可以博览,可以细嚼,没有人会怪你喜新厌旧,也没有人要求你从一而终。
      (金圣华,《书与人》)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cursorily,and some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None will ever call you fickle-minded,and none will ever demand that you be constant in your affection.
      (Jin Shenghua,Books and Man)
      如果你读过培根的散文肯定会觉得译文似曾相识。译文模仿了《论读书》中的名句:“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从这个句子的翻译我们也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译者必须广泛阅读。
      作家常用修辞性疑问句抒发情感。从形式上来看作者在寻求一个答案,而实际上作者和读者都无需作答。修辞性疑问句只为加强语气效果,唤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下面这个例子: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匆匆》)
      But tell me,you the wise,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原文作者连用了四个修辞性疑问句表达他对时光匆匆溜走的感叹。表面看来作者在问我们的日子去了哪里,实际上他只是在哀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并不需要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张培基在翻译中保留了疑问句的形式,保留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样译文读者也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原文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5.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文通过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面的实例研究证明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适用于散文翻译。另一方面,本文阐述了张培基如何在其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Bassnet,Susan & Andre Lefevere,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affel,Burton.The Art of Translating Prose [M].US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3]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J].外国语,1996,(5):1-7.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 再现 散文 英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