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黑衣人电影中飞碟飞到哪个星【黑衣人是飞碟的影子】

    时间:2019-04-04 03:18: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迄今为止,《黑衣人》系列科幻电影已经拍摄了三部。1997年,《黑衣人1》上映,很快就以无底线地恶搞、怪趣与嘲讽征服了观众。9000万美元的成本,换来了2.5亿美元的票房,令电影公司大喜过望,于是两部续集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不过,黑衣人(Men in Black,缩写为MIB)这一形象并非电影的原创,而是来自于一个历史并不悠久的现代都市传说。
      说中的黑衣人
      1947年6月24日,美国商人肯尼思?阿诺德目击到9个不明飞行物体像“飞舞的碟子”一样从他所驾驶的飞机左前方快速飞过并消失。从此以后,飞碟(Flying Saucers)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
      同年7月8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的《每日新闻报》登出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7月4日“空军在罗斯韦尔发现坠落的飞碟”。这条新闻马上被《纽约时报》等报刊转载,进而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但军方很快出来辟谣,说:根本没有什么飞碟,坠毁的是气象气球。这便是鼎鼎大名的“罗斯韦尔事件”。
      半个月内连续发生的两件事情,以及后续铺天盖地的目击报告,直接引发了全美上下持续20年并蔓延至今的飞碟热。据飞碟爱好者考证,从1947年12月开始,美国政府先后执行了“信号计划”和“怨恨计划”,专门搜集飞碟与外星人的相关情报,并且评估外星人是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规模最大也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是美国空军于1952年实施的“蓝皮书计划”(Blue Book Project)。这项计划一直进行到1969年12月,共搜集并研究了12618件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飞行物)报告。UFO的说法以及与之接触的几类方式就出自该计划。蓝皮书计划最后总结说:大部分UFO报告都只是误认了自然现象(云、星星等)或是普通飞行物;少数几件是谎报;只有701件(约6%)被归类为原因不明。
      官方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飞碟迷们尤其不相信。他们一直认为,官方研究UFO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揭示真相,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既然官方是不可信任的,那么,飞碟迷们就只好自己动手。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立了数以百计的民间飞碟爱好者组织,而国际飞碟社(International Flying Saucer Bureau,IFSB)是其中较为有名气的一个。
      艾伯特?K?班德(Alfred?K?Bender)是国际飞碟社的创始人,他生于1921年,从小就对“神秘学”感兴趣,同时他还是一个恐怖和科幻小说迷。飞碟对于他而言,就像是血腥味之于鲨鱼。1952年,国际飞碟社成立之后,班德和朋友们一起,用专业设备进行摄影和航空分析,调查和报告UFO的相关事件,还出版《航天杂志》宣传自己的结论和主张,在飞碟迷中颇有影响。但次年的10月,国际飞碟社发出了两份奇怪的声明,表示飞碟的真相已经大白,但是公开的时机还未到,接着就莫名其妙地宣布解散了。很久以后,班德才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表示:(可能是在1953年9月)有三个黑衣人来找他叫他闭嘴。
      这是有案可查的史上第一例黑衣人事件。
      班德受到惊吓,从此放弃了自己的全部飞碟探索活动,并对黑衣人的谈话讳莫如深。1956年,班德的朋友以此为由写了一本书,1962年班德自己也出版了一本名叫《飞碟和三个黑衣人》的书。在书中,班德进一步扩展了他的故事。他说,黑衣人交给他一个小金属碟,告诉他:只要在启动的收音机旁,将碟子紧握在手,说“Kazik”,就能联络外星人。班德由此知道了外星人的许多秘密。
      黑衣人的故事不胫而走,从此以后,目睹黑衣人的报告也从无到有,越来越多。很多自称遭遇飞碟的人,都声称后来遇到了神秘的黑衣特工,警告他们不要乱讲飞碟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发生的一切都是幻觉。他们所获得的关于飞碟的物证和资料也莫名其妙地丢失。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英国《飞碟杂志》的创办者瓦维尼?格范因病于1964年10月去世后,其家中所有关于飞碟的材料都无端地消失了。
      在这些匪夷所思的报告中,黑衣人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他们总是身着黑衣、黑裤、黑领带,似乎对UFO遭遇者的身世背景了如指掌。他们有时操非常正式而古板的英语,有时操美国电影中黑帮角色的那种俚俗粗鄙的语气。他们的肤色要么是怪怪的黝黑,要么是怪怪的苍白。他们有一张东方人的娃娃脸,眼睛对光线敏感,瞳孔像猫一样呈垂直状。他们头发整齐、一丝不苟,动作僵硬,表情木讷,就像假人或机器人。
      外出行动的时候,他们戴着太阳眼镜,驾着黑色崭新的旧式名车,通常是凯迪拉克,从不开前灯,但是有绿或紫光照亮车内。一般是3人一组,有时是1人。还有报道说,他们有像是奇怪的电灯泡似的眼睛,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用眼睛瞪着人就能造成被视者剧烈头痛。
      对于黑衣人,飞碟迷们有着种种猜测。一种说法是,黑衣人就是飞碟的主人,或者受飞碟主人的指派,保守飞碟的秘密。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黑衣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探员,他们用这种古怪的方式,搜集飞碟的相关资料,并掩盖飞碟事件的真相。
      随着飞碟目击事件增多,越来越多的飞碟迷开始声称受到黑衣人骚扰。这其中不乏名人。美国政府受到压力,不得不出面予以澄清。
      1967年2月,美国空军蓝皮书计划发言人乔治?弗里曼上校,在记者招待会上针对黑衣人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一些神秘人士,穿着美国空军的制服或拥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政府干员特征,叫UFO目击者闭嘴。这些神秘人士与空军无关。空军查过一些个案,但仍没有查出什么。这些人冒充空军军官与政府干员,已经违反了联邦法律。空军很想抓一个来,不幸的是空军总是等到失去时机时才得到消息,但空军仍在努力。
      这段话属于典型的外交辞令,表明上看说了很多,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但有人就此认为,弗里曼上校的这段话,虽然否认了黑衣人与美国空军的关系,却正式承认了黑衣人的存在。因此这段话经常被后来的飞碟学者引用,作为黑衣人存在的证据。
      然而,黑衣人真的存在吗?
      史深处的回响   1953年,CIA基于国家安全成立了罗伯森调查小组来调查UFO现象。该小组提交的罗伯森报告(Robertson Report)指出:没有发现足以证明UFO会威胁国家安全或者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证据,然而对于UFO报告的持续关注,却有可能造成通讯管道阻碍以及大众的非理性行为,进而妨碍政府运作。小组也担心美国的潜在敌人会利用UFO现象来对付美国。因此,小组建议:国家要遏止UFO热潮,要监视民间飞碟爱好者组织,防范其进行颠覆美国的活动。
      罗伯森报告本身属于绝密,被有关人士泄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一条尤为刺眼。为什么罗伯森调查小组会提出监视民间飞碟爱好者组织呢?究其根本,和当时正在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密切相关。
      1950年2月,美国共和党著名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公开指责有205名共产党人混入美国国务院,由此拉开了麦卡锡主义的序幕。麦卡锡促使成立“非美调查委员会”,在文艺界和政府部门煽动人们互相揭发,许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怀疑。演员查理?卓别林和“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等都被指控为苏联间谍,受到严厉的审查。此事在1953年达到高潮,有8000人被专门的调查委员会确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人物”,有5000人被迫“自动辞职”;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各种名目的审查。麦卡锡还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被剔除的书籍总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疑的书籍和杂志”。
      麦卡锡主义的可怕之处在于: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产党,阴谋颠覆美国民主政体。政治家、媒体、公众都因害怕被指控而保持沉默,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总统都对麦卡锡唯唯诺诺。直到1954年12月2日,参议院正式谴责麦卡锡“违反参议院传统”,这才结束了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时代”。但其遗毒流传至今。
      罗伯森小组建议监视民间飞碟爱好者组织,防范其进行颠覆活动,迎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同时,麦卡锡主义盛行,也为班德讲述的黑衣人故事提供了广为流传的社会温床。当时,很多人相信黑衣人的说法,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黑衣人的存在,潜意识里他们认为政府必然会干预人们对于真相的追寻,这是“白色恐怖”的一部分。
      因此,中央情报局是否真的监视过班德,班德是否真的遇到过黑衣人的威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由班德之口,经由众多目击者的口耳相传,黑衣人已经成了现代都市传说的一部分。
      事实上,早有学者指出,国际飞碟社解散的真正原因是经费不足。众所周知,由爱好者建立的民间组织,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来源。很多事情,空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成立的时候野心勃勃,兴味盎然,一旦开始运作,才发现捉襟见肘,处处碰壁。国际飞碟社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德既是国际飞碟社的主任,又是组织刊物《航天杂志》的经理,自然需要为国际飞碟社的解散提供一个合理的借口。像经费不足这样的理由虽然真实,却不够引人眼球,而班德这样狂热的飞碟迷并非受过严谨教育的科学家,哗众取宠是其本性,于是班德用一个“莫须有”的黑衣人来解释,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一辈子的名气。就像在故事里,黑衣人是飞碟的影子一样,但凡出现飞碟的地方就会出现黑衣人,班德也成了黑衣人的影子,但凡提到黑衣人的地方就必然提到班德的大名。
      就这样,黑衣人诞生了。有人原创,就有人跟风仿冒,黑衣人的故事就如滚雪球一般,越编越多,也越编越离奇了。
      传说到电影
      黑衣人是与罗斯韦尔事件、51区(Area 51)等与外星人有关的阴谋论先后出现的,本质上都是好奇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如今,黑衣人已经和狼人、吸血鬼、共济会、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成了都市传说的一部分。像黑衣人这么有影响力的传说,当然会受到美国文化界的关注。早在上世纪60年代,黑衣人的形象就出现在美国漫画里。不过都是些配角,神秘然而面目可憎,当时盛行的是超级英雄,黑衣人根本不受读者的欢迎。此后的几十年里,黑衣人继续在各种漫画和美剧里“打酱油”,直到洛厄尔?坎宁安横空出世。
      生于1959年的坎宁安是听着黑衣人和其他外星人传说长大的,同时也是黑衣人漫画的忠实爱好者。1990年,31岁的坎宁安开始连载名为《黑衣人》的漫画。在这部漫画中,黑衣人不但第一次当起了主角,并且一改以往正经过头的形象,走上了无底线的恶搞、怪趣与嘲讽之路。这一改变,与传说中的黑衣人形象大相径庭,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相中了坎宁安的漫画,于是将它改编为电影。导演是巴里?索南菲尔德,其时正如日中天的白人影星汤米?李?琼斯饰演一本正经的K,正从歌手往演员转型的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饰演话痨J。这两人一白一黑,亦庄亦谐,凑在一起,激发出无数的“化学反应”。在剧情上,《黑衣人》是历史上第一次拿都市传说当成大家都接受的既成事实的电影,处处充斥着对《X-档案》《星际迷航》等科幻影视的调侃和戏仿。在电影里,神秘黑衣人变成了捍卫地球的孤独英雄,他们不但真实存在,而且还非常酷,非常帅,非常搞笑。这些都让1997年那个夏天的观众喜出望外,他们涌入电影院,用钞票表达了对《黑衣人》的喜爱。
      于是,有了2002年的《黑衣人2》;于是,有了2012年的《黑衣人3》;于是,黑衣人完成了从谣言,到都市传说,到漫画传奇,再到经典喜剧科幻的转变。

    相关热词搜索: 人是 黑衣 影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