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例举】

    时间:2019-04-01 03:29: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近年来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纵观扬州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考查所占的比重不小,一直维持在16分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文言文考查,涉及的内容较多,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
      一、 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辐(车轮上的辐条)腐而轮败”(选自《终不知车》,2009年江西课改区中考题)一句中的“败”是“败坏”的意思。根据该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可以知道“腐”和“败”的意思差不多。再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句中的“亡”应是“逃亡”的意思。
      二、 修辞觅义法
      即根据句中所用修辞推断词义。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词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要注意考虑到修辞的因素。
      例如:“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选自《后汉书》,2011年扬州中考全真模拟题)句中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再如:“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岳阳楼记》)一句借“金”比喻月光;“静影沉璧”(《岳阳楼记》)一句借“璧”比喻水中的月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一句借“千里马”比喻人才,借“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的人。
      三、 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不同的成分,如主语、宾语常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2012年扬州中考模拟题: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①句中“绝”是“停止,动词”,②句中“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③句中“绝”是“非常,副词”,④句中“坚”和“锐”前面是一个动词,所以,“坚”和“锐”都是名词,分别解释为“铁甲”“武器”。
      四、 温故知新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帝问其诗,浩然再拜”(选自《新唐书》,2007年连云港中考题)一句中,“再”已学过的义项有“两次”“第二次”等意思,“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句中的“再”是“两次”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句中的“再”则是“第二次”的意思。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帝第一次见到浩然,也就是第一次拜,所以句中的“再”应该解释为“两次”。
      再如:“不服绵纩(纩:kuàng,丝绵絮)”(选自《阮孝绪传》,2011年舟山、嘉兴中考题)一句中的“服”是“穿”的意思。从后面“绵纩”,我们可以推测“服”是动词。此处就是联想到已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朝服衣冠”的“服”字来进行推断的。
      五、 通假推断法
      即根据通假关系来推断词义。本来,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例如: “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2011年山东潍坊中考题)一句中的“然”通“燃”,解释为“燃烧”。再如: “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选自《战国策·燕策》,2009年扬州中考题)一句中的“反”通“返”,是“返回”的意思。
      六、 成语求义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2011年扬州中考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欹(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不可名状(  )
      第1题“不可名状”中的“名”,联想到成语“莫名其妙”,由此推断,它是“说出”的意思。同样,“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中的“名”也是“说出”的意思。
      再如:解释“扪烛而得其形”(选自《日喻说》,2006年扬州中考题)句中的“扪”,联想到成语“扪心自问”,而“扪心自问”中的“扪”是“捂住”的意思,对于蜡烛而言,可以推断出它是“摸”的意思。
      七、 同位见义法
      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断词义。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断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选自《曹刿论战》,2012年扬州中考模拟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全”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
      以上是笔者介绍的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等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相关热词搜索: 实词 法例 词义 文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