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诗歌鉴赏常见考题格式例谈(一):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时间:2019-03-20 03:37: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自2002年高考开始,诗歌鉴赏便采用主观题形式,这种形式能更好地反映出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这些往往使一些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方法进行归类,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一、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试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首诗第三、第四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除夜作》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衬出自己除夕夜思念亲人之苦;《夜雨寄北》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描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出自己今夜思念亲人之苦。两诗的三、四句都是由眼前之景想象到远方之景,用故乡的亲人怎样地思念自己,反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运用了虚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析:这一题告诉我们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动静结合。命题的意图是让考生联系具体的诗句说说是怎样做到“动”与“静”相结合的。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误区】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准确的,如果就诗歌中的某一句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二、对诗歌意境及情感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绪)?
      【术语储备】
      
      【方法指津】
      解答此类题型可分三步: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绘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考生在描绘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王安石 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枫半死”,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其中颈联两句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夜已深,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这样的氛围更能衬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加点字为答案要点)
       【答题误区】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绘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绘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三、对诗歌语言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方法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方面来解答。
      【术语储备】
      
      【高考回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卷Ⅰ)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一问考查的是写作技巧,是换一种角度写思亲。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而不写自己是如何地思念家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第二问只要学生稍有一点诗歌知识,就能答出此题,因为白居易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其语言风格是朴实无华。
      【答题误区】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风格的一个方面,不能把某位诗人诗歌的总体风格牵强到语言风格上。

    相关热词搜索: 考题 鉴赏 诗歌 常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