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自由自在是什么意思_自由.自在.自然

    时间:2019-02-13 03:28: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    在孩子们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需要对教师的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进行审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问、教师如何用语言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教师如何表扬学生或指出其不足,等等。作为艺术门类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时常想,教师如果换一个说法或是换个角度来讲,效果会不会好些?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倾向:
      
      一、提问带有盲目性
      
       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在首次范唱或欣赏歌曲后问得最多的话就是“这首歌好听吗?”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像机器人似地答道:“好听。”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似乎发自内心地答道:“喜欢。”教师又如钓鱼似地问道:“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当然是必然了。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教师这一连串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想引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那么这时的学生每次都是在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真的会有兴趣吗?
      
      二、语言的模式化
      
       歌曲教授前,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这样说,刚才我们朗读了歌词或是刚才听了老师的范唱,现在跟老师学习歌曲。多少年来,新授歌曲之前,这种“刚才我们……,现在我们……”的语言成了老师必备的模式,过于生硬。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学生早已知道下一步安排,扼杀了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曹理老师曾说过,每节课不能按计定方针办。音乐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求知的,这样的语言模式化使师生之间的激情、交流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教师该用怎样的语言才显得生动、自然、流畅呢?
      
      三、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
      
       在音乐课堂里,常听到教师这样的一些话:“请你跟老师学马跑的样子”、“请一个同学唱给老师听”、“谁能像老师那样朗诵歌词”,等等。这些活动看似活泼多样,但从语言上音乐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尽情地“表演”着“教”,这时,作为“观众”的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教师作为策划人和欣赏者该如何设计语言呢?
      
      四、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
      
       讲授法是历史上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气的“满堂灌”,从而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如在唱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歌曲,老师们常会准备一系列的问题:这首歌曲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这几段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这些语言是不是让学生感觉在语文课上?
      
      五、语言评价的单一化
      
       让我们走进中学音乐课堂里看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常给予肯定评价:好的、很好、非常好……那么,小学课堂里是否会有所变化呢?―――真好、真棒、表扬他(她)……看上去似乎丰富了,但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因为年龄的不同相应变化。设想一下,类似这样的语言评价如果在中小学每节课中都是这样重复使用,学生是否在音乐学习中真正能获得激励的感受呢?
       综述以上几点“倾向”,是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改实验区的直接参与者,经过一年来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并和一线老师们共同探讨得来的,这些“倾向”所带来的诸多困惑是不是难以得到解决呢?不。音乐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更自由、更自在、更自然。的确,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幸运又任重道远。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了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改进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对整个成长负责,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教学气氛,那么具体该怎样设计语言呢?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特点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使孩子从生下来就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处于优美的乐声包围之中,才能发展音乐方面的非凡能力。以语言来训练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再现音乐。这种方法就是要以极其自然、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和动力,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言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想法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炼,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等。比如,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有《小蚂蚁》一课,教师在教授前用范唱的方法,但为了引起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一起到蚂蚁王国走一走,看看小蚂蚁都在忙些什么呢?”教师范唱的同时出现画面,投影、挂图或者条件允许用多媒体课件都可以,学生们很快会对歌曲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范唱结束时,不要问好不好听之类的话,直接让学生按照歌词模仿小蚂蚁的动作,教师说:“去了蚂蚁王国,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谁来学学小蚂蚁?”学生跟着老师弹的歌曲旋律模仿小蚂蚁,在多次的聆听乐曲声中学习歌曲。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想法二,要考虑问题的难易
       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里,常会有老师说:“跟着老师给你们的节奏朗读歌词。”如果换一个说法:“用你们喜欢的节奏朗读歌词,先自己念,然后看看哪种效果好些?”教师如果用第一种说法,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节奏怎么说啊,在这种状态下被动地学习。第二种说法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尽管会遇到节奏稍复杂些的,但他会通过自己的尝试很有兴趣地来达到目的。另外,不要过早地把节奏和音乐知识等问题提出来,提问要选在教授歌曲中间,学生处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当中。
      
       想法三,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
       音乐课与其他任何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听觉是音乐感受中的基础条件,这种听觉依赖于音乐本身。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学生特别不喜欢教师语言 嗦,音乐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中心明确、条理层次分明、难点重点突出。比如说,欣赏乐曲前教师常常会把乐曲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抑制了学生想听的欲望,学生受老师讲解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硬往那上面拉,失去了兴趣,对音乐的欣赏再创造就是一句空话,想像力无法发展。如果让学生先听后发表感想,最后教师简要分析,这样岂不更好?所以,音乐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少讲,甚至不讲。
      
      (二)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带着愉悦情感的体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音乐教育也可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体验其情感。要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感受一,语言要富感染力
       音乐教师要想语言能感动学生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必须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富有感情。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今年初我们制作了一节支援西部的录像课,是初一年级的《去远方》,在教授前我们设计了教师朗读一封孩子写给爸爸的信,经过多次的修改最后又配上音乐,教师无需讲其中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自己当作是信中的“孩子”。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感受二,语言要流畅,问题要有联系
       一节音乐课里老师们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要有前后必然的联系,为音乐本身服务。问题还要层层深入,环节之间语言的流畅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有一节六年级节奏教学的公开课,给人印象颇深,在朗诵练习之后,老师用一句话让学生仔细聆听:“来感受一段旋律,是几拍子旋律?”学生感受了三拍子,下面进行动作的创编,老师是这样要求的:“每组想一个不同的动作,大家喜欢谁想的动作我们就用谁的,大家动一动。”学生们很快投入了创作。最出彩处是学生跟老师的琴进行三部轮唱,为了更好体现效果,老师说:“请你们自己鼓劲,感受一下。”简单而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她所设计的每一问题丝丝入扣,为整个节奏教学服务,主要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音乐教学是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感受三,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音乐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问题。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邀请接受能力稍快的学生做回“小老师”,不必对他进行口头上的夸奖,让他做“小老师”就是最好的表扬了。当然,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比如,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出,“不对”、“不好”之类的评价,可以说“我们再试着体会一下,你会发现的。”所以对回答问题的情况要恰当地使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另外,鼓励时的语言还要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时机不同情况的回答,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到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应注意“以关爱每一个孩子为基点”。
      
      (三)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音乐创造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形象地说教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我们的音乐教师要能及时扮演好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在语言上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交流氛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音乐创造的空间。吴斌老师在音乐课改培训班上说,“自主”、“创造”这些新名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就没那么轻松了。的确,我们的语言一会儿传统、一会儿现代,到底怎样说才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呢?下面谈三点体会。
      
       体会一,以学生为主角的语言设计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提出一种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就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我们的语言能凸显其主体性。比如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唱歌教学中,新歌初步学习后,为了巩固和进一步熟悉,问学生“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歌曲?”、“你还想用什么形式来唱呢?”等等,接着说:“让我们来试一试。”很自然地,学生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表达歌曲,用齐唱、领唱、轮唱、合唱等形式来进一步掌握歌曲。学生在经过“自由”的选择后演唱起来更加自信和从容。解决问题时,我们尝试这样来问―――“你最喜欢哪几句?”“你喜欢它什么?”“你能试着唱一唱吗?”、“哪一句比较难唱呢?你来找位小老师吧”等等。
      
       体会二,创设自由的空间
       过去,我们曾把学生比作是笼中之鸟。如今,鸟儿要回到大自然中了,让学生真正能有属于自己自由的天地。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等,让学生自由并自觉地去探索。比如,在分小组活动时,教师也可参与其中,也可场外组织,语言上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能大胆地参与讨论,完全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很浓,积极性也会很高,发展了思维的独立性,师生共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氛围。
      
       体会三,启发创新思维
       音乐的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音乐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活动。前面提到支援西部的录像课,另外我们还精心录制了小学一年级《保护小羊》一课。执教者在师生问好后就提问:“谁能用其他的方法和老师问好呢?”别具一格地启发学生创作“师生问好”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开动脑筋,想出用歌唱问好或用节奏问好等,初步让学生尝试音乐创作,也为后面的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学生看故事和讲故事之后,教师大胆地说“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现在这个故事呢?”接下来,学生通过创编歌曲,模仿小羊和狼的叫声、表演,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它包括机智、幽默、情感等对音乐教学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学习创造,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新课标给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但同时有些感到教学的无所适从。我们的课改才刚刚萌芽,如何去探索,靠音乐教师来挑战,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使者”。

    相关热词搜索: 自在 自然 自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