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专题”教学设计_唐诗宋词选读鲁人版

    时间:2019-01-26 03:34: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材分析:   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唐诗宋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版)教材按年代编排,便于学生掌握唐诗宋词发展的脉络,我们还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我们将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共整合成七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两个唐诗流派:“清新的田园风”“壮美的关山月”
      两位著名诗人:“‘飞扬跋扈’叹李白”“悲天悯人话杜甫”
      三位著名词人:“在烟雨中放歌――苏轼”“黄花零落人憔悴――李清照”“把阑干拍遍――辛弃疾”。
      
      学情分析:
      课程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为这个模块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以“李清照专题”为例,详细说明。
      
      教学目标:
      1. 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魅力。
      2. 通过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学会围绕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教学原则:
      1. 选择性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发展层次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点阅读鉴赏对象;
      2. 形成性原则:一是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由碎片化的感受形成对词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词人的总体认识;二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对专题内容的整体教学。
      3. 发展性原则:一是循序渐进,遵照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二是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探究性原则:一是突出教学设问的探究性,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教学时间:
      两周,其中上课4课时,辅以一定的课外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受理解
      1. 请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李清照诗词,以及预习时查询到的李清照资料,谈一谈对李清照及其词作的初步认识。
      教师设问:在你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2. 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中所选李清照词《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如梦令》。
      教师设问:这七首词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在字里行间萦绕着的情愫有无相通之处?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愫?
      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引导。(教师预设:愁)
      3.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进一步品味涵咏每首词中“愁绪”的具体内涵。
      教师设问:结合第二环节阅读的感受,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涵泳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中的“愁”是一份怎样的愁?
      学生根据各自选择,对词作进行深入体会。
      学生课堂交流对词作中愁绪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整合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沟通互补,从而达成对七首词的完整学习。对于感受不对的地方适时纠正,对于感受肤浅处,相机引导。
      教师预设:《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亡国、孀居、流离的悲苦愁恨;《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闺怨离愁。
      4. 布置作业:背诵《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
      
      第二、三课时:鉴赏品味
      整合文本资源:把《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作为第二课时赏析对象,把《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作为第三课时赏析对象,利用两课时进行深入研读。
      1. 感受意象:
      教师设问:在这三首词中,你是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的?
      学生研读文本,圈画主要意象。
      教师相机引导提炼。
      2. 整合意象,感受意境
      教师设问:选择一首词作,深入体会主要意象的丰富内涵,并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写一段描写性的文段。
      学生研读品味。
      学生根据词作意象,发挥想象,写作描写性文段。
      3. 交流鉴赏写作成果
      学生展示交流鉴赏和写作的成果。
      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热情,深化审美体验。
      4. 布置作业:背诵《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
      
      第四课时:拓展探究
      1. 问题聚焦:
      教师设问:通过前三个课时的学习,你对李清照的词最感兴趣的关注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相机引导提炼,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趋明晰,阅读和进一步探究的聚焦点更加集中。
      预设:学生的关注点可能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①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的内心世界的变迁;
      ②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典型意象。如雁、西风等;
      ③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风的变化与词人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
      ④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⑤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白描手法的运用;
      ……
      2.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拟写500字左右的研究设想,教师提供写作支架如下:
      ①我的关注点是×××。
      ②从文本(教材中的李清照词)中我读到了什么。
      ③我的关注点的语文价值是什么。
      ④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
      3. 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参考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尽量能够涵盖学生的关注点,其作用有二,一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情况下,为学生打开思路;二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范例;三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资料。这些教学资源的引进,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借助这些拓展性材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向前推进。
      如:
      ①关于词人:
      梁衡著《乱世中的美神》,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康震著《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霍洪声主编《尘烟如梦花事了――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徐培均著《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许瑞容著《走进李清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
      徐定辉著《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年第7期
      廖咏絮著《论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
      夏彩玲著《自是花中第一流――“花”意象与女词人李清照的写意人生》,《延河文学月刊》2007年第9期
      ③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
      赵梦桃著《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新科教》2008年第6期
      陆占武著《柔肠一寸愁千缕――论李清照词的写愁艺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④……
      4. 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展开阅读,并把探究成果写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学习过程延伸
      1. 借助墙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拓展探究学习成果。
      2. 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伴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3. 学生结合同伴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
      4. 选择优秀作品汇集成册。
      
      【修改说明】
      这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语文三组的作业之一。语文三组成员还有: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韩向东老师、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朱昌元老师、广东省东莞市教研室马新民老师、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张小屹老师、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朱成广老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中学周良华老师、江苏省江都中学孟华老师、天津市第四中学杜朝凤老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黄金鹏老师。
      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的意见,明确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的层次,第一课时主要呈现为理解性问题,第二、三课时主要呈现为鉴赏性问题,第四课时则主要呈现为研究性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根据北京大学温儒敏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翟小宁老师和高中四组老师的意见,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颠覆性修改,把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改为选修课学习设计,加强了文本浸润涵泳的力度,突出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
      根据高中四组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李雁老师的意见,调整了“教材分析”中杜甫和李白、辛弃疾和李清照的顺序,并为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补充了作者和出处。
      接受高中四组老师的建议,对课时进行明确分配。
      关于首都师范大学王陆老师所说的记忆性问题偏多,创新性和批判性问题偏少的问题,在修改过程中也有适当的参考。但是因为本修改基本颠覆了原来的设计方案,所以具体修改并没有针对她的质疑。再说,修改者并不理解“记忆性问题占66.7%,创新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占33.3%”的说法。
      
      (上海市敬业中学,200010;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53000)
      

    相关热词搜索: 选读 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 李清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