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新课标语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顿悟”的激发与生成

    时间:2019-01-18 03:22: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顿悟”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顿悟”不仅利于进一步体现汉语本身具有的感悟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顿悟”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定要为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顿悟 生成
      顿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或课堂情境的刺激,使正在探索的或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突然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顿悟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生命和灵魂。
      一、顿悟的功能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感悟能力
      汉语不仅是世界上最具个眭、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且又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汉语本身具有心领神会和直觉体悟的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顿悟不仅利于进一步体现汉语本身具有的感悟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使他们面对有限的语文教材时,能迅速地把握学习要点,快速地理解知识精华,并能创造性地顿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更多的能力。如《荷花淀》中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篾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儿的“震动”和“吮”等细节具有生动丰富的内涵,对它的领会主要靠学生主体的感悟、“顿悟”。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常常得不到尊重,个体精神长期被压抑、被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新课标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对知识接受、运用、转化,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对知识进行顿悟,主体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掘。学生每次顿悟,都是一次提高;每次顿悟,都能引起情感上的愉悦,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语文不再枯燥无味,教师教学也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譬如,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一些女同学开始自觉的关注封建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系列有关妇女命运的疑问使她们陷入沉思,顿悟之后写成了一篇篇很有份量的文章。同时,当顿悟出现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路畅通、思维活跃,学生在深切的顿悟中,体验自主的愉悦,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殴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顿悟能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悟出新见解,进行生动的创造。如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有的学生就敢于向权威的判断挑战,认为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全文贯穿着甜美、欢乐的回忆,有对先生开朗通达的好感和对读书入神的赞美,实为一首少年时代的恋歌。可见,在阅读课文时,只要是学生自已的独立思考、自已的独特体验,就能开启悟性、增长灵气、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都值得赞扬与鼓励。
      4.能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提高学生的品位和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顿悟的追求在于: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的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的精神塑造自已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往往把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自己思想、精神的一部分,这种不断感悟、顿悟的结果是形成新的思想,提升精神世界。当这种有意识的顿悟过程转化为非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参照、自我完善的过程时,学生的人格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比如指导阅读鲁迅的《故乡》,由闰土形象引发思考,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旧中国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图景,认清中外反动派残酷剥削压迫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联系当今自己的幸福生活,不仅深刻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而且会受到人格上的感化,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二、顿悟的激发与生成
      1.加强整体教学实现顿悟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顿悟强调通过整体来思维,认为在思维过程中,并不是先感知各部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语言本身又具有整体性,个体对言语意蕴的把握、审美体验、人格建构等各要素往往也是多种因素积淀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勿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而要用鸟瞰式着眼全篇,要把信息摄取放在有用的内容上,突出整体感悟。
      2.探寻原型启发诱导顿悟
      顿悟是人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对于特定对象进行深入探究、思索中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飞跃方式,原型启发是促成顿悟的催化剂,多数发生在审美探究遇到困难、思路中断、暂时离开对象时,以后由于受到相关事物的启迪而产生顿悟。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原型启发更多的表现为教师的适时点拨、开导,帮助学生发现“原型”,促成顿悟。如在教学历史剧《屈原》时,学生对侍女婵娟痛斥宋玉的一句台词的几经修改无法理解,此时教师的点拨启发犹为重要。郭洙若在创作这句台词时也有一个顿悟的过程,几经修改,使原来的一般陈述句更加强化了感情色彩,蕴含了更丰富的潜台词,且增强了动作性。可见,顿悟在形式上虽有突发性,但它却是对事物特征深入思索、反复斟酌的必然结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教师的原型启发则是促成其由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的催化剂。
      3.创设情境体验顿悟
      阅读文学作品的真正归宿就是让学生进入“作者之境”,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的构造“情境”,利用创设的“情境”作沟通、交流的纽带,以便消除彼此知识上和审美上的疏离与间隔,让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引导学生把全部注意力投注到学习中去,达到得鱼忘筌的顿悟之境。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进入情境,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上沿,做出一幅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一个特写的定格镜头。此时此刻,用不着花太多时间繁琐的讲述,学生们就已感动得泪如雨下。他们沉思、感悟、回忆、联想,沉浸在一种深沉的人生体验之中,从人格上受到震动,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顿悟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知慧源泉,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生命和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定要为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热词搜索: 顿悟 新课标 激发 生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