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什么叫阅读教学 [浅论关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21 03:31: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那么,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必须更新阅读观念,注重文本阅读——淡化分析性讲解,强化朗读、思考;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2-02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作品融入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方面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文学教育完全从属于语言文字教学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变得苍白无力,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文学教育呈现出简单化、机械化、弱化的趋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能给予人以心灵的慰籍,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讲析与训练所能够达到的,文学作品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使能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味出来的东西深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淡化分析性讲解,强化朗读及思考
      古人早就有朗读的习惯,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老师基本不作解释,让学生大声朗读作品,在抑扬顿挫之中领悟作品中无法言传的神韵。一遍一遍的诵读,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地锲入学生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
      然而,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内容与章法的分析,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甚至只是“看看”书而已。程式化的繁琐分析,把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损害了学生对作品整体的艺术感受,影响了学生知识与思想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以“读”代“讲”,发扬“朗读”的优良传统,对作品进行朗读、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赏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作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通过朗读,作品的脉理、作品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
      因此,朗读训练应该不只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朗读文章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凭借朗读这种方式来帮助理解文章。例如,在要求学生朗读的同时提出明确的理解性或鉴赏性的问题,而且要进行相应的意义联想。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它们各自适宜的文本特点。对于经验和知识较贫乏的中专学生而言,帮助他们对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已经掌握默读技巧的高职学生乃至成人而言,当遇到不熟悉或内容复杂的文章或段落,或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集中注意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通过朗读,借助声音和听觉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和进行有效的思考。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地重复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它们各自适宜的文本特点。对于经验和知识较贫乏的中专学生而言,帮助他们对文字和语句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已经掌握默读技巧的高职学生乃至成人而言,当遇到不熟悉或内容复杂的文章或段落,或因为理解困难而无法集中注意的时候,他们还是需要通过朗读,借助声音和听觉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和进行有效的思考。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地重复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
      二、挣脱权威的束缚,让学生自己感悟
      文学不应有标准答案,康德说过:“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文学形象的魅力所在。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暗示,或引导,希望学生的理解能与某一观点相吻合。而这一观点往往是《教参》上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刻板而乏味。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解读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教参或教师的见解。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应允许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一个极度张扬的空间,而不是设置僵化的框子来框定学生的思维。对于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让学生深入作品,坚持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其中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美的感悟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呢?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语词。比如,注重词语的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感,使学生能够透过词语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对它所表达的形式因素的感知,在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美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里,我们以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春》为例,来看文章中关键词语的作用。朱自清在文中写到:“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句中为了把“青”与“绿”很好的区分开来,后面各自带上了补语,一个“发亮”,一个是“逼你的眼睛”。“亮”色彩光明,清晰明亮。“逼眼”表现得色彩明而深。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语,把近似的色彩相区别。这样,在阅读中,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但感受色彩的层次美,更能感悟出画面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就散文或小说而言,文眼起着凝聚主旨、关联结构和点睛画龙等作用,如,冯骥才的《真珠鸟》一文,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感受,而和谐的真谛在于信赖。从写作来说,这句就是全文的“文眼”,这是神来之笔,不但揭示题旨,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更饱含了深深的哲理,体现出散文的哲理美。
      就散文来说,比喻修辞手法也是深受作者钟爱的手法之一。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描绘春景时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写春风就似如母亲的手抚摸你,写春天就如婴儿一样“新”,如小姑娘一样“活泼”,像青年一样“健壮”等等。文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去表现春风的温暖、柔和,描绘出的一幅幅“春的图画”充满了春的气息,充满了诱人的活力。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感受到春的美,春光的美以及感悟到和谐之美。
      三、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教学的失误给教育和社会带来了无穷的危机与隐患。首先,片面功利化的文学教育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感情日趋冷漠。我们的文学教育多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没有一丝调和,除了赞美就是揭露和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狭隘和刻板。其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进而影响着人对世界的感悟。由于我们的教育缺少超越一国一族的开放意识,学生学到的是偏狭的文学,必然造成思想感情的严重贫乏,学生无法拥有丰富的精神空间,思维方式和言语方式越来越意识形态化,失去了鲜明的个性,并支配着一个人的生命体悟能力。另外,文学丧失了诱人的魅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也无法真正形成语文能力,落实工具性。功利化的目的、僵化的阐释、政治化的教材和简单化的考试相配合,将文学变成了一种死板教条的东西,远离了情与美,造成了学生普遍的厌学心理。语文能力脱离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积累,失去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只能是空中楼阁。
      文学作品之于读者,无论是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或思想的启迪,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不宜求短期效应。然而,目前的文学教育却表现得有些急功近利。在许多老师眼里,文学教材不过是传授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例子”,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个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丢分。诚然,明确的阅读目的,对集中注意力、唤起意志行动、增强记忆力都有好处,然而,它也造就了一种因外在需要而逼使的被动阅读,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阅读。在这种阅读中,教师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影响甚而取代了学生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完美的文体被忽视了,浑然的结构被肢解了,和谐的语境被破坏了;学生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和沉醉其中的乐趣。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主动阅读是快乐的”,读书做学问尤其不能讲功利主义。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的过程,快乐就在这过程中。“只有沉浸于读书的乐趣中,才能由‘闭目塞耳’到‘耳聪目明’,才能走进欣赏作品的胜境。”这时候阅读过程也就成为一种不知不觉被熏陶浸润的过程。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占有文本,在教师指导下读得更投入一些,更有情趣一些,更自由一些。在感受语言艺术之美的同时,发展思想,涵育情感,以提高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臧博平.中学语文教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第2001.期.
      2.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第4期0第8-9期,1998第6 期.
      [3]同上.
      [4]同上.
      [5]杨承运、林建初.智慧的感悟[M].华夏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相关热词搜索: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