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漂啊漂的川剧|川剧

    时间:2019-05-14 03:23: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打杂师:“站到,搞啥子纲的哟?”易胆大:“搭班子的。”   打杂师:“唱哪一行的?”易胆大:“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五皮齐的先生。”   打杂师:“出门人灯笼高挂,眼下什么时候?”易胆大:“昏昏浊浊之夜,渺渺茫茫之月,麻麻杂杂之时。”
      打杂师:“隔场五里先问盐米,脚下什么地方?”易胆大:“堂堂天府之国,巍巍水陆码头,雅号龙门镇,别名扯谎坝。”
      打杂师:“可知本码头的水性?”易胆大:“久闻。隆昌出猪儿,松潘出狗儿,贵码头出了几个,大头猫儿。骆老爷的面子,麻五爷的胆子,麻五娘的镜子,舍身崖的鬼影子,外搭一帮,狗腿子。”
      打杂师:“吔,指着山寨骂贼子,好大胆的戏班子。”易胆大:“初到贵龙码头,麻布洗脸初相会。少时卸妆之后,拐拐上喝茶。”
      
      五皮齐的先生
      
      上述是川剧双雄之的一的编剧魏明伦创作的《易胆大》第一场“名优之死”中的一段戏,讲的是清末时期,原四喜班挑梁小生易胆大为救师弟九龄童来到龙门镇,与袍哥麻五爷手下狗腿子打杂师初次见面的情景。
      “麻麻杂杂、拐拐上……”都是蜀地方言。江湖人说江湖话,袍哥可以理解为当时的黑帮,守码头占堂口,遇到外来人必先给下马威“可知本码头的水性?”——初来乍到,可要打听清楚,坏了这里的规矩是有好看的!一段台词囊括了川剧两大特点: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题材多是市井文化、特别是市井文化中的袍哥文化。
      85后沈皛初接触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川剧时,字句能懂,但并不明白其中奥妙。什么叫“生旦净末丑”、什么叫“昆高胡弹灯”,什么又是“五皮齐的先生”?
      历时两年多,采访了50多位川剧人、拍摄了4000G素材、整理了80余万字文稿,制作出了43分35秒的纪录片《角色》后,沈皛已敲开这支成形于清乾隆时期的古老剧种之门。
      所谓“五皮齐”是借旧时长衫(由五块料组成),指代川剧演员的基本功:在声腔上,昆、高、胡、弹、灯都能唱;在技巧上要耍得翎子、扎得靠子、提得把子、踢得尖子、抖得褶子、唱得弦子;在行当上,要生、旦、净、末、丑都能演。
      《角色》的主人公、同时也是《易胆大》主角的扮演者——陈智林,就是这样一个“五皮齐”艺人。《角色》以中国戏曲“二度梅”获得者、当代川剧领军人物、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在戏曲舞台和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交错的真实经历为线索,用镜头向观众娓娓道来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川剧往事。
      最为惊险的大概是陈智林第一次演《望娘滩》的经历。他原本是学文生和老生的,《望娘滩》是他转武生不久接到的任务,不但要演武生,还要演武行中最难的靠甲武生。其中有两个武功动作,无论是陈智林本人还是省川剧团其他演员都印象深刻。一个是“转体僵尸”,武生跳起来、身体在空中旋转540度倒地,连续做5次。另一个是“踹身抢背”,武生单腿支撑、身体后仰、脸朝地呈一条横线,然后跳起收腿,后脑勺朝地身体仍呈一条横线着地。陈智林对沈皛说:“还没有掌握到要领的时候,一个踹腿下来,在毯子上摔晕了多长时间,我都不知道。”
      对川剧不熟悉的人,多以为“变脸”是个中绝活,会变脸的演员应该是剧团台柱。有很多同学朋友也曾让沈皛带他们去看“变脸”,沈皛总要向他们解释:“变脸”只是技术末流,比起从童子功练起的唱腔武功来差得远了。
      帮腔、台本都是宝
      
      自幼学二胡的沈皛,由奶奶带着听过川剧,那时他只是觉得好玩,直到上大学才迷上川剧。那时,川剧对他是个谜,不懂也不知道向谁请教,于是他决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本科学的是录音工程、研究生学的是电视策划,试着解这个谜。
      线索就是川剧录音和川剧纪录片。“在我之前,川剧是没有立体声录音的,只有单声道。而且很多录音录像都很疵,按我们专业的标准说根本就是没法听的东西。”沈皛解释:“我的立体式录音能让看影像的观众在没有图像时,仅听声音就能知道演员从哪边来了。后来又发展到环绕式录音,注重环境的情况,现场右边观众怎么喊了两声,都包含在录制的信息里。”
      一直在北京读书的沈皛在成都做川剧录音很难,用到的设备多而且难借到,“在北京有老师有设备,在成都什么都没有,我到处拼凑找人借设备。”每场录音,沈皛的设备都能塞满一辆老式桑塔那车,他还雇了四个农民工帮着一起扛。
      川剧录音非常复杂,其一,它的唱腔是所有戏曲种类中最多的,有昆、高、胡、弹、灯五种;伴奏乐器繁多而没有指挥,全凭鼓师、琴师与演员的配合;还有最最特殊的“帮腔”。
      帮腔就是“帮着唱”,后台演员不露面,替台上演员唱他们的内心读白或旁白,用以衬托气氛。《易胆大》演到主角困顿遇难之时,男女帮腔有一段词:“唱啊唱,漂啊漂,漂荡啊漂荡啊,漂不完的码头,走不完的台口。”
      “我所接触到川剧人,他们自己可能不觉得,也就没有珍惜帮腔,但从我们专业的角度看,帮腔很有价值。”沈皛说。全国所有地方戏中,现如今还有帮腔的仅有川剧、湘剧、赣剧、潮剧等,其中又以川剧保留得最好。“帮腔演员很难培养,一要嗓子好,有时比主角还得好,但又不能上台,很委屈。”
      电影版《武林外传》特别用了川剧锣鼓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其中最有韵味的就是省川剧院简小丽的帮腔。“现在省川剧只剩下6位帮腔演员。”沈皛说。
      2010年沈皛本科毕业,21万字的毕业论文成果出了一本书《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填补了川剧音乐艺术录音研究的空白,得到了魏明伦和陈智林的赞扬。那时沈皛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用声音记录川剧之美。
      拍《角色》时,沈皛采访过的一位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他向沈皛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动作“摘梅”门道:“要先练摘真梅,然后凭空摘假梅,摘假梅你眼睛和脑子要像摘真梅那样跟着动。还有摘梅的动作分解……我当时看到他的眼珠怎么动,我就知道,无论是谁这辈子想超越这位老先生都很难。”
      川剧的台本本身也是经典,一个台本一万多字不到两万字,但却有可能句句都是诗词。沈皛亲眼见识过《易胆大》编辑、蜀中才子魏明伦的功力:“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四个人的诗词不仅烂熟于心,而且能从四个人的诗里各抽一句,再组成一首合辙押韵的诗。”
      不过这样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家,现在的境遇却不尽如人意。堂堂四川省川剧团,若不是陈智林化缘似的努力,多少年来他们连自己的剧院都没有。租场地排练,在大巴车上拿着小镜子化妆,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
      有不少演员流失了,留下来的演员苦苦坚守,然而演员缺编剧更缺。采访78岁的魏明伦时他告诉沈皛一件事,一次会议上魏明伦遇到了同是川剧编辑的马识途,也就是电影《让子弹飞》原著《夜谭十记》的作者,“老先生已经90多岁了,跟78岁的魏明伦说:‘小魏啊,还是要继续写啊,你不写就没人了!’”
      
      玩过一次,就会来第二次
      
      陈智林是个乐观的人,他说自己是想修剧院后才有的白头发,而20出头的沈皛拍完《角色》后,也发现自己长了白发。“《牡丹亭》在皇家粮仓演,一张票能卖到上千,但川剧一出大戏、四个小时只卖10元一张票。”沈皛曾随省川剧团做过“川剧进校园活动”,当天演的正是《易胆大》。一场戏目下来采访了几十个大学生,问他们有没有看过川剧,只有一个人说之前看过。
      “川剧和昆曲其实是两个代表,昆曲代表的是文人的雅部文化,川剧是市民的花部文化。”沈皛说。身为一名普普通通的85后,他觉得并不是年轻人对川剧不感兴趣,而是隔阂太深,由于太多太复杂的原因,让川剧的观众断了层。就像他当时想了解川剧时一样,身边没有一位爸爸妈妈辈的师长懂川剧,他只能向四川省川剧院借了本《川剧大词典》,一条一条看词条。
      而川剧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该在千元一张的票里,也不该在词典里。它应该是,跟三五好友坐在茶馆里,边聊着自己的事,边听着台上的戏,聊着聊着,“哎!这个唱得不错啊!”它应当在我们的生活里。
      那些之前没接触过川剧,刚刚看了《易胆大》的大学生,很多都觉得川剧好玩,不但不土,而且台词挺幽默。唱了一辈子戏的陈智林也是这样对沈皛说的:“邀请你的同学朋友来梨园玩,不用说是听戏。”“玩”过一次,就会来第二次,中国戏曲的魅力是没法挡的,因为中国人血液里就有它。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一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话剧体系,一是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歌剧体系,还有一个就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戏曲体系。就像川剧人意识不到帮腔的珍贵一样,国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有多厚重。陈智林带领省川剧院的演员去巴黎演出,在当地最大剧场,连演23场,每天刷新票房记录,而且每一场谢幕起码鼓掌40分钟。《角色》里陈智林提过,他们曾在德国一个900人的小镇,演出的剧场能容纳1000人,“每场都满,不知道那多的100个人哪来的!”
      用自己的专业敲开了川剧文化之门,沈皛的下一步还想敲开四川文化之门,以及所有地方文化之门。“文化复兴”在他看来,就是每个人谈起自己国家的、自己民族的、自己地方的文化时,都有一种十足的骄傲感。

    相关热词搜索: 川剧 漂啊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