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02 03:21: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衍生金融工具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中被广泛应用,其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受到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高度青睐。然而,采用传统会计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因此有必要采用“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可通过健全相关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使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更好地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优化决策。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中图分类号] F0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147-02
      衍生金融工具是基于股票、债券、股票指数、债券指数、货币、利率等原生金融资产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其价值衍生于或派生自标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及其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汇率普遍与美元脱钩而采取浮动汇率,不少国家也放弃了对利率的管制。从此,在金融和外汇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瞬息万变,带来很大的风险。作为一种避险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发展。在性质上,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态:一方面,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加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以投机和套利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又具有高风险的特性,这一特性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会计计量属性方面挑战传统会计理论。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理论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即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收入、费用的依据,它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直到相应资产已耗尽或负债已偿清为止。而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效应”,即只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通过以小搏大的杠杆作用操作大额合同。保证金并不是取得合约的代价,并不能算作历史成本。即使勉强可以将保证金称为“历史成本”,在合同签订后、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实际交割前,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仅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忽略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则有悖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相关性原则。
      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巨大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更真实地记录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分析
      目前,财务会计理论中主要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净现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不在这五者之列,但是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四种计量属性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式、角度归结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例如,可变净现值在短期内等同于公允价值,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视为公允价值。因此,这五种计量属性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类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要以交易发生时的成本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但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是很少,几乎没有成本,而且在合约的持有期间其价值在不断地波动,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显然不能单独用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自然要担起对其进行计量的重任。
      实际上,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更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将没有历史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避免使价值较高的高风险项目流失在表外,便于报表使用者及时认知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公允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衍生金融工具在不同时点的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可比性。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核心问题是其表现形式,即计量属性的选择。目前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在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进衍生工具计量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但是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惟一属性,采用全面公允价值模式,还是允许例外(比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共存的混合计量属性)的问题仍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在对是否可以使用混合计量属性的争论上,最为直观的例子是关于套期保值业务的计量问题。套期保值是企业为规避某一项或某几项风险(如外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等),在金融市场做一个方向相反、数量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交易,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在套期保值业务中,存在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被套期保值项目是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的项目;而套期保值工具是企业防止被套期保值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发生变化对自身造成损失,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购买的合同。由于套期保值工具具有“杠杆作用”,其价值容易发生巨大波动,故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具有保证。而被套期保值项目的价值波动不大,往往在合理范围内,对其采用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特征影响较小。下面分别从会计准则及使用可行性两方面,分析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两者混合的计量模式是否可以在套期保值等特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上使用。
      IASC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确立了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则,但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其中“特定条件”就是指套期保值业务中的混合计量情况。但在随后,IASC和美国、英国等九个国家(组织)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在《金融工具与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中设计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惟一计量属性的框架。FASB也在SFA133《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明确指出,不论其是否供套期保值之用,均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我国财政部也在CAS22《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制定者较倾向于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会计准则之所以对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亲睐有加,在于混合计量属性在使用的可行性上存在较大问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套期保值工具在市场因素发生变化时应确认相应的影响,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处理的被套期保值项目却要延迟到实现时确认。这样,在同样条件下,套期保值双方的利得和损失却要在不同期间确认,收益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的变化出现不正常波动的情况。
      基于上述两点原因,采用“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更为合理。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
      国际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均明确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同时伴随着损益的确认与计量,以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我国也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后公允价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并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确认相应的损益,将账面价值通过会计处理调整到当日的市场价值。
      在后续计量过程中,相关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占据重要部分。套期保值业务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对其相关损益进行确认和计量时,无法实现套期保值工具利得与损失与被套期保值项目损失与利得在相同会计期间相抵或相匹配。目前,通常使用三种方法对相关损益进行匹配,分别是递延法、提前确认法和盯市法。其中递延法和提前确认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能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盯市法则与前面提到初始计量中的“全面公允价值模式”相得益彰,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初始计量延续到后续计量。在盯市法中,财务报告的表达以及套期保值的初衷都得到了体现。
      五、我国在公允价值确认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实际上代表一种潜在的交换价值,其性质较为抽象,必须借助于某些“媒介”来表达和实现。这些“媒介”主要包括市场价值和经合理估计的价值。当存在公开活跃的市场时,公允价值体现为市场价值;当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就需要一定的计价技术来加以确定,这些技术包括定价模型、未来现金流量贴现、专家评估等。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不够规范,相关制度以及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在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时,估价模型的适用性与人为因素都使最终确认值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公允价值计量经常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途径。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并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惩罚力度较轻,使得管理层“敢于”在公允价值计量上作“手脚”,以粉饰财务报告,谋取不当利益。第三,会计人员素质低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专业技术支持,特别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规范,公允价值不能完全从市场价值中取得,还需要引入一些价值估量技术进行辅助。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技能型会计远远多于智能型会计,多数会计人员只能被动地使用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这显然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从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当然,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频率的提高,相关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会逐渐健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也会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相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的确认会更具有可靠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则能够更好地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优化决策。
      [参考文献]
      [1]邵丽丽,袁树民.衍生金融工具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与风险控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65.
      [3]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6(1):3-8.
      
      (责任编辑:梁宏伟)
      

    相关热词搜索: 衍生 计量 金融工具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