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论作为生产力新形态的文化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形态演进

    时间:2019-04-18 03:16: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文化生产力问题凸显的最为直接的现实境遇。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力”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论”的承继和超越。文化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或者社会生产力的新形态。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生产力新形态;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精神生产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6-0061-04
      从文化工业的萌发到文化产业的繁荣,当今世界已步入了“文化经济”时代。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构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境遇。在承继和超越“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论”的基础上,“文化生产力”逐渐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文化经济: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境遇
      当今世界逐渐步入“文化经济”时代。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孕育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文化经济”。朱光烈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当今世界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将文化资源转变成需要付钱的个人经历和娱乐,而现代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使多数人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人们用于物质生活的开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更多的钱向非物质的方向,文化的、休闲的方向消费转移。这一切都表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1]如果说农业经济依靠的是自然力,工业经济依靠的是大机器和资本,知识经济依靠的是科技和知识,那么文化经济则以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源为核心和依托来推动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文化经济的表征形态在于文化经济一体化,即“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而这尤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为突出标志。经济文化化是指包括习俗、知识、科技、信息、发展观念、审美、创意、心理等文化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显著扩张,文化要素对经济进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甚至起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说,文化因素作为价值导向、文化背景、发展动力、联结纽带、构成因素等直接或间接地引领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化资本。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融入经济因素,文化发展日益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文化因素的经济价值充分凸显出来,文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或现实的经济形态。其典型表现就是科技信息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和大众传媒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显著提高。谢名家研究员把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精神生产上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系统。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二是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三是文化的精神要素和科技要素高度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人类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四是文化产业作为精神生产的当代形态,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五是文化在政治运行和治理中的作用愈益突出。政治运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现。[2]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进而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一体化构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境遇,它们共同表达了“文化生产力”在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
      二、从文化工业批判到文化产业繁荣:文化生产力的凸显
      “文化工业”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醒目的图景,这也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最为深刻的历史语境。“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它的典型语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美国。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或将是无的放矢。”[3]具言之,这个图景可以作如下概括:一是指都市文明的繁荣,即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化的社会基础的生长;二是指资本主义时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即流水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指德国的“集权主义”操纵模式;四是指美国的以电影业和录音业为龙头的“文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工业理论由大众文化理论发展而来。在西方文化理论的语境中,“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并不简单地意谓参与者、受众众多的文化,而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4]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出版了著名的《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正稿中,他们特地用“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表述来代替“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在他们看来,所谓“文化工业”,就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工业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是大众传媒广泛流转于大众之中并控制了大众的工业文化;它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商品化和市场化为标志,在闲暇里控制、操纵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文化。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明确指出,文化工业将陈旧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特质,它的所有分支当中,产品都是为大众消费所设计,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此种消费的性质,故此,多多少少都是有计划制造的。各个分支在结构上如出一辙,或者至少是彼此契合无间,井井有条被纳入一个几乎是天衣无缝的系统。当代的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和管理的集中程度,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将它的消费者整合成一个模式。[3]
      诚然,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文化工业理论的主旨在于批评——在资本的统治下,文化与资本联姻,以工业品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规模、标准化地生产和供给文化消费品——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特质,但也正是文化工业的发展与繁荣展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新向度,即客观上凸显出一种“文化力”:其一,在一定高度的物质技术前提支撑下,文化因素的经济效益突出。其二,在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文明生长过程中“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凸显。其三,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支持下,文化消费品社会功能的扩张。其四,现代文化产业的肇始。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理论认识的变化,“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逐渐被置换,有关这一概念的论述发生了明显的“流变”。“1980年初,欧洲议会所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首次召开专门会议,召集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文化产业’的涵义、政治与经济背景及其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等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专用名词从此正式与其母体(文化工业)脱离,成为一种广泛意义的‘文化——经济’类型。”欧盟将“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指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而在英国,政府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出自个人创造性、技能及其智慧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5]5显而易见,“文化工业”的文化本体论立场明显地转向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本体论。“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6]72与此同时,“文化工业”概念所隐含的社会批判性和消极悲观论调,在“文化产业”概念中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肯定的立场和乐观的态度。

    相关热词搜索: 生产力 文化 新形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