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中国引擎咆哮法则]无限法则手机版

    时间:2019-04-09 03:27: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著名经济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称,中国在2012年将结束10%左右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一个长期的中速期。中国到底能否保持高速发展,又如何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均衡发展造就区域均富
      事实上,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沿海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中西部增速却逆势上扬,而在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国家战略的变化。
      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在东部沿海区域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对于国家战略的整体压力尚不明显,但是,近年来,沿海区域特别是浙江与广东等经济龙头省份增长放缓,使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区域。另外,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外需急剧萎缩,未来内需对于中国经济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国家战略逐步从优先发展沿海的非均衡战略,过渡到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各个城市和区域蜂起争雄,参与到竞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新疆喀什特区乃至最近的西咸新区、舟山新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归功于县域竞争。而在中国的国家级规划出台之后,未来中国的地方竞争必然升级,由县域竞争上升为省域竞争。
      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并且富有强大的辐射作用。最典型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核心区为上海和江浙部分城市,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东;珠三角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广东东南,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南。今后,中国在均衡式发展战略之下,将诞生更多的经济中心。最近几年,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等逐渐崛起,中部经济版图隆起有望。而重庆、成都、西安及新疆等西部区域,发展亦非常迅速,此前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在经过改制之后面貌焕然一新,北部的内蒙古则出现了被称为“小香港”的鄂尔多斯等新兴城市。中国实现整体性均衡崛起的宏图在望。
      城市和区域的普遍性崛起,将使中国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以内需造就大陆型强国
      三驾马车,投资独秀。
      从2001年至2011年,中国的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的复合增长,分别为4.53倍、9.1倍、4.3倍和 6.6倍。社会消费总额的增长略低于GDP增长速度,远低于进出口增长速度,更是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一半都不到。可以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排名,投资排第一位,外贸其次,而内需最弱。
      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等面积较小的国家才适合贸易立国。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崛起模式在全球大陆型大国崛起中并不多见。无论美国、俄罗斯还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均是内生性大国,即以内需为主导,而中国不然。由于处于后发劣势,中国的崛起非常倚重外贸,中国经济从一开始至现在,就是外向型经济。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东部沿海。
      同时,中国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非常之大。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从4320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11022亿元。八年间增长6.2倍,年均增长超过25%,2009年更创记录地达到30%以上,而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考究现代国家的高速发展期可以发现,经济的腾飞确实要经历高投资的阶段,但是,全球主流国家均未达到中国近十年的发展速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大约为20世纪60~80年代,其固定资产投资率在33%左右徘徊。而201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70%左右。
      高额投资以透支未来为代价。低碳时代的中国发展,必将受到各种约束,击鼓传花式的地方和中央相关部门债务,也终将有一天必须兑现。投资枯竭的情况即将出现。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大众消费将成为中国未来振兴的希望。
      美国立国之初,由于人口稀少,主要是通过与欧洲贸易发展。自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消费能力的提高,经济快速起飞,在美国外贸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国内关卡被扫平,各个州之间的贸易基本畅通无阻,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国内市场,而美国也从此启动了“大陆战略”。随着芝加哥成为美国的交通中心,美国由立国之初偏重外贸的美洲大国,转型为内生性的世界经济强国,国内消费的比例远大于外贸,庞大的国内市场对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居功至伟。
      目前,沿海发达区域如长三角、环渤海增速变慢,中西部地区则保持相对高速。中国即将步入均衡时代。只有内需成为主导,众多内陆城市才有望实现崛起,从而实现中国的普遍繁荣。
      由此,中国未来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扫平相关关卡,其二是以内需为主导。统一的国内市场,庞大的国内需求,才能成就大陆型强国,造就中国未来的持久繁荣。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严重挤压了内需。中国的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只有40%。浙江、广东等很多内生性发展的区域,反因产业经济的发达而遭遇危机,区域发展出现了“逆淘汰”的怪局。
      中国内部市场不统一,主要是因为“条块经济”所致。地方的发展冲动,既是各个地方蓬勃发展的动力,亦导致了各自为政。19世纪中晚期的美国,正是在打破国内关卡,完成全国市场统一之后,才实现了整体崛起。而在这个方面,中国存在着巨大的隐忧,世界上70%以上的收费高速公路都在中国。这对于中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巨大的阻力。而在产业规划上的“诸侯经济”,亦将制约中国内需崛起。由此,扫平相关关卡,荡平诸侯经济乃是中国未来的
      必然。
      高素质人口助推中国产业升级
      高校扩招,功过难定。
      在不评论教育体制的情况下,由于高校扩招而造成了升学率的普遍上升,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未来人口的学历结构。
      在未扩招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一种精英教育。而当下,高校升学率已经突破60%以上,变成了一种大众教育。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在新增劳动力人口中,将有超过一半以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而这正是完成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之后,很多人提出中国应该走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迅速实现普遍的产业升级。而在此前,吉利收购沃尔沃似乎成为中国企业未来走向的注脚。
      但就在全球产业链所处的位置而言,中国仍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中国最严重的隐忧,乃是在产业链上逐步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在高端领域,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阻击,而在低端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场则被印度、越南等后发经济体逐步
      侵蚀。
      由此,中国必须尽快实现产业升级,获得在主流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主流领域的对抗能力。同时,能够形成与新兴国家的互补,尤其是在亚洲。而庞大的高素质人口,即是最值得借助的力量。
      (作者为FT特约撰稿人、著有《大国诸城》)

    相关热词搜索: 咆哮 中国 法则 引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