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轻舟驾长风,扬帆济沧海】 长风起时 一路轻舟

    时间:2019-04-02 03:11: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近年来,我校针对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教学大学化、教师重讲不重学、教学工作高耗低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缺乏等现状,在认真分析校情、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初步构建起了一套“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品牌特色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彰显。
      一、“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复习资料为一体的师生教与学的通用文本;是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教学反馈、达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文本;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研、教、学统一的载体。变“教案”为“通案”是教学立足点的转变,是备课方式的改革。我校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通案导学、引申辨析、拓展探究、综合评价”的四环节教学互动模式,即“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以通案为载体的目标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宗旨,以给定目标、先学后教、课堂训练、巩固提高为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1.通案导学
      通案式设计要体现目标式备课思想,设计通案要考虑:一节课学生学什么,要“定点”(定目标);训练哪些习题和问题,确保实现目标,要“定题”(定训练学习题例);用什么方法和程序组织学习,要“定法”(学习的过程方法);“练一百道题,不如给一个方法”,要“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这就是“三定一总结”的备课思想,用这个思想指导教师更合理地设计通案。用通案教学,学生是在教师的组织下,依据通案的设计编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进行具体学习。学习的过程先由学生依据通案自学,当学生个体出现困惑,由合作小组“兵教兵”讨论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随机辅导,点拨引导。在做题实践中,学生练一题知一类,练题得法,得法再练,课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我校学生自主学习中摸索出的自学——讨论——自练——总结——反馈五步学习法。在实施通案式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预习、自学,尝试以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找出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自学策略。教师设计的学案在体现本学科特点的同时,“通案导学”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认知方式完成学习,找出自己的问题疑点。
      2.引申辨析
      环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之后的思维碰撞与启迪,重视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主张学以致用。因此,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探究“通案导学”中的疑问,辨析知识、原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规律,明确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我校各学科组就“课堂情境创设策略”、“辩论式教学”、“不同讨论方式创设”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展开了多种研讨和尝试。
      3.拓展探究
      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生活质量、个性品质的提升,倡导学生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对此,我校各学科教师均积极地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不同的“拓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质疑争辩、检索资料、陈述观点。
      4.综合评价
      新课程改革随之而来的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这是对学生观、人才观的重大突破。与新课程相协调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多元化评价,而决不仅仅看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不仅注重过程性评价,还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等的评价。
      “通案导学、引申辨析、拓展探究、综合评价”四环节之间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四个环节涵盖了各学科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案导学”阶段,教师在通案设计上综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预习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启迪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拥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课堂上教师以引导学生“引申辨析”和进行初步“拓展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展现“通案导学”的成效。深度的情境创设、辩论式教学、思维训练、不同讨论方式的设计、分组合作学习、质疑争辩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我校教师课堂上较为常用的。“引申辨析”和初步的“拓展探究”之后,进一步深入“拓展探究”,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的选择是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堂延伸至生活的关键。学生以合作学习、质疑争辩、信息检索和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探索未知,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完成发现,甚至是创造的过程。教师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以“综合评价”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里所指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重在评价学生思维、意志、个性品质等的提高,重在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反思。
      二、“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成效
      1.教学理念和方法发生根本性改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重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与讲授,精心备课,精彩讲解,最终关照的只是部分学生。而“通案式目标教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通过“通案”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合理、有序、灵活、高效地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训练巩固”五种基本学习过程。面向全体,关注细节,落实过程,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乐学、会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学习品质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2.教师树立起全新的责任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认为“教”是教师的责任,“学”是学生的义务;“讲不讲”在教师,“学不学”在学生;学生学不好,责任在学生;教师讲不好,责任在自己。于是,教师的工夫全花费在“备讲”上,教师为了尽责满堂讲,而学生在台下学得却不尽如人意,教与学两张皮。新课程背景下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使教师对教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遵循的是新课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教师的“讲”是放在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是由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来决定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通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精心组织督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过程,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后,对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意识随之增强。
      3.课堂教学的关照重点下移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在台下有针对性地关照学困生这个群体,组织、观察、督促和指导学生在通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4.“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得以落实
      事实上,面对不同层次和个性差异的学生群体,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落实这一教学原则的。“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通案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学习内容分出不同梯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又有充分的时间在台下进行个别指导,因而“因人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得以贯彻落实。
      5.学生的课堂合作互助意识增强
      “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学习形式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都在小组的合作互助中进行,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互助中学会互助,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它所形成的民主宽松、团结友爱、相互沟通的学习氛围更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6.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通过“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全体教师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学情分析、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聚焦到对该项课改实验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研究中来,全新的教学行为,激发了教师的探究热情,全校上下形成了各学科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积极主动、不断创新的良好教科研氛围。
      总之,随着“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会考均分和综合考评优秀的好成绩。“通案式目标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已在本地区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并形成了特色,多所兄弟学校来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同时,学校的课改经验也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和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效应正在日益彰显。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相关热词搜索: 扬帆 轻舟 沧海 驾长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