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时间:2019-02-15 03:30: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习得性无助是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使学困生摆脱困境,步入自信的人生路。本文笔者主要从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习得性无助 成因 对策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M.E.P)在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有机体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在初中阶段,总有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成为班级最难管理、班主任最为头疼的一分子。他们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并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学困生的一种典型表现。那么,在教育领域中,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帮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感的阴影呢?
      
      一、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形成的成因
      
      1.学业成绩长期不良积淀的结果。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和挫折,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失去信心,不敢主动尝试,产生退缩性行为。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如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减弱,逃避学习、情绪上悲观失望,毫无信心,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另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肯定,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便慢慢泯灭了希望,也由此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群体。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是经过无数次重复的打击以后而慢慢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2.家长、教师不恰当的评价。在家里,虽然好多家长也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一些家长还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努力,很少对孩子持肯定态度,而把“过失”都归于孩子还不够用功。这样孩子的努力往往换来的不是赞扬,而是批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变得茫然、沉沦、绝望、最后毫无斗志。
      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正确归因。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不能从学生散发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导致不公正的评价,特别是针对那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只会无限放大他们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忽视他们的努力。当学生接受到这些消极评价信息后,就会改变认知,降低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迷失了前进方向,以致于自我放弃。
      3.不良的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和学校仍是以班级中考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政绩的标准。因而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不良的竞争环境下,学生为分数而努力学习,大多数教师也只会“以分数论英雄”。到了毕业班,教师再也不会把精力放在学困生身上,根本也不愿对学困生提供帮助,家长对学困生的希望也慢慢落空,学困生也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一分子。一些学困生由于在多次的模拟考试中屡屡失败,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二、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1.倾注持续的爱,正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你的爱,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更需要你的爱,这种爱就是教师要采用鼓励、安慰、支持、帮助等办法保护学困生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用温和的话语和耐心的启迪使他们鼓起勇气,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尝试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渐渐在实践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最后走出失败的阴影,克服其“习得性无助”心理。
      2.挖掘学业外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习得性无助学困生往往因长期在学习上的受挫而产生根深蒂固的挫败感,而中学阶段衡量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学习上的成功与否,因此,学业上的失败往往导致他们对其他事情也无所用心,不思进取。这个时候,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挖掘学生学习外的特长或爱好,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到久违的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潜藏己久的进取心。
      组织和开展适合学生发挥特长的活动,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也许,一次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长久的信心,而信心的获得必将带给他们更大的成功。
      3.引导归因训练,增强学习意识。要使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由于“习得性无助”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自己智力低下,接受能力不强,所以对自己丧失希望。为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
      当然,对习得性无助学生进行策略训练决不能仅停留在纠正归因方式上,而应该花更大的气力在改善他们的认知策略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策略训练中,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积极的鼓励。
      总之,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配合。只要我们全体教育者认真研究学困生心理,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一定会让学困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相关热词搜索: 习得 阴影 无助 走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