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慎齐 [子之慎“齐”]

    时间:2019-05-14 03:29: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论语·述而》云:“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对“齐”(斋戒)非常慎重。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论述了春秋时期的“齐”礼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指出孔子所“慎”的主要是祭前“齐”礼,并尝试分析孔子慎“齐”的原因:慎“齐”与不慎“齐”的结果不同;慎“齐”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相一致;慎“齐”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
      关键词:孔子;慎;齐;斋戒;祭祀;
      《论语·述而》云:“子之所慎:齐,战,疾。”“齐”指斋戒,孔子将其放在首位,说明三者中他最慎重的是“齐”。“齐”(斋戒)是孔子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孔子慎“齐”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齐”礼
      关于斋戒,罗家湘《斋戒与文学思想》、林素娟《饮食礼仪的身心过渡意涵及文化象征意义——以三斋戒、祭祖为核心进行探讨》中均有论及。张明嫏《先秦斋戒礼研究》中对先秦斋礼亦有专门论述,但划分似不分明,尤其“人事”一词概念较为复杂,与其他各项并不能截然分开。笔者谨以文献的梳理为主,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春秋时期“齐”的场合。
      (一)政治礼仪中的“齐”礼
      政治礼仪是与国家安定、朝政社稷密切相关的礼仪,以“齐”礼作为礼前礼的主要有:
      1.祭祀前
      祭祀对象分天神、地祇与人鬼。“及时将祭,君子乃齐”(《礼记·祭统》);“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礼记·礼器》)。斋戒是祭祀的重要环节。
      2.籍田礼前
      3.“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1]” 籍田礼前斋戒表明国君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4.迁庙前
      牌位被认为是先人神灵寄居的地方,迁庙前斋戒为表敬重。《大戴礼记》:“成庙将迁之新庙,君前徙三日齐,祝、宗人及从者皆齐。”[2]。
      5.臣下进谏前
      “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礼记·玉藻》)进谏前群臣要先斋戒。《左传·卷五十九》载:“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3]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对陈恒弑君的事极为反感,谏前斋戒说明孔子的重视。
      天子、群臣均要斋戒的如《礼记·王制》载:
      天子齐戒受谏。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冢宰齐戒受质。大乐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从质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齐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戒受质,然后休老农老。成岁事,制国用。
      郑玄注:“年终,群臣奏岁事,谏王当所改也。天子以其事重,故先齐戒而后受于谏也。[4]”
      6.选择继位者
      春秋延续周礼,采用嫡子继承制,若无嫡子则由神明选择继位者。斋戒,一是表对神灵的敬重,二是为驱除候选人身上的秽气。如《左传·卷四十六》:
      初,共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拜入。[6]
      7.授官前
      国君授予臣下重要官职时。《管子·小匡》载:
      初,桓公郊迎管仲而问焉。管仲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寄兵于政,因罚,备器械,加兵无道诸侯,以事周室。桓公大悦。于是斋戒十日,将相管仲。[7]
      相管仲前,齐桓公特地斋戒十日,礼仪隆重表明对管仲的重视及求贤若渴的诚意。
      8.立日和至日前
      《礼记·月令》载天子在立春、立下、立秋、立冬前及立夏、立冬前均要斋戒。古时施政因季节而有所不同,故天子斋戒以示慎重。
      (二)日常生活中的“齐”礼
      除政治礼仪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礼仪也要斋戒,如:
      1.冠礼前
      冠礼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礼仪,男子二十而冠,斋戒以示慎重。《仪礼·士冠礼》云:“冠义。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
      2.婚礼前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告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神。”(《礼记·曲礼上》)孔颖达正义曰:
      齐戒谓嫁女之家,受于六礼,并在于庙布席告先祖也。明女是先祖之遗体,不可专辄许人。而取妇之家,父命子亲迎,乃并自齐洁,但在己寝,不在庙也。[8]
      “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礼记·哀公问》)。女方斋戒以告先祖,男方要于正寝斋戒。古人对婚礼的重视可见一斑。
      3.妾侍夫前
      《礼记·内则》载妾侍夫前要斋戒,“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将御者,齐,漱,澣,慎衣服……”。
      4.接子礼前
      子生三天,“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礼记·内则》)被占卜选择抱世子的士须提前一天斋戒。
      5.见父礼前
      见父礼前,即子生三月后的月末,母要斋戒。“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妾将生子……子生三月之末,漱澣,夙齐,见于内寝。”(《内则》)作为母的妾亦要斋戒。
      6.生病时
      病者和伺者均要斋戒。《仪礼·既夕礼》云:“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撤琴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古人重孝,慎“疾”亦是孝的表现。病时斋戒可正性情,利于养病。
      7.反省脱罪
      《管子·中匡》载,齐桓公“十日斋戒,召管仲”,云:“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脱罪矣。”斋戒有时是为了表反省的诚意。
      (三)孔子所“慎”——祭前“齐”礼
      《礼记》中孔子关于“齐”(斋戒)的言论主要有:
      ①孔子曰:“三日齐,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郊特牲》)
      ②子曰:“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祭义》)
      ③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也,以教敬也。”(坊记》)
      ④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表记》)
      ①中“一日用之”指祭祀,②中“及岁时”指要祭祀时,③中“尸”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④中“事鬼神”是祭祀鬼神,这四句说的都是祭前斋戒,可见孔子所“慎”的实际上是政治礼仪中的“齐”(斋戒)礼,更确切地说,是祭前“齐”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即祭祀,春秋时期的典礼以祭祀为主,“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统》)。《论语·尧曰》云“所重:民、食、丧、祭。”孔子重祭,对祭前的“齐”必然亦非常慎重。
      二、孔子慎“齐”的原因
      (一)慎“齐”与不慎“齐”的结果不同。
      “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祭统》)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学界尚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慎与不慎“齐”的结果。“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祭统》)祭前心虑往往轻浮散荡,慎“齐”可以净化身心,使心志齐一,同时直接影响到祭祀时的诚意与敬意,决定了能否与鬼神心灵交通。对“齐”的态度关系到事情的成败,故应慎重对待。
      “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齐之玄也,以阴幽思也。故君子齐三日,必见其所祭者。”(《郊特牲》)只有慎“齐”,遵守斋戒时的相关规范和要求[10],才能见到想念的人。不慎“齐”者则往往失败。楚武王僭号称王,陈兵授师,志意盈满,“将齐,人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春秋左传正义·卷八》)邓曼据此推测战事不利,后武王果死于樠木之下。战争关系到将士、人民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儿戏,古时出征最重祭祀,祭前的“齐”礼极为重要,“齐”的状态直接影响到战争的成败,故须慎之又慎。可见,“慎与不慎齐”的结果不同,这是孔子慎“齐”的原因之一。
      (二)慎“齐”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相一致。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重仁,对孝必然重视。什么是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不仅指父母活着时要以礼侍奉,更要在父母死后以礼埋葬并诚敬地祭祀他们。孔子认为,祭祀时“敬”比“礼”更重要,“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上》)礼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源自内心的“敬”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在祭祀中做到“敬”?“是以君子非有大事,非有恭敬也,则不齐。”(《祭统》)即是说要借助斋戒。“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礼记·祭义》)为了做到“敬”,就要调动全部感觉意念,专志意诚,细细回忆亲人的音容笑貌,想念亲人的志意嗜乐,思念幽深,放佛亲人又活了过来,这才是祭前最好的状态。
      但有的人并不慎“齐”,也不遵守“齐”的要求。孔子对这些人提出了批评:“三日齐,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郊特牲》)三天用于致齐,思念亲人,一天用于祭祀,还怕不够虔敬,而有人却在致齐的三天里接连两天都在击鼓作乐,这样的人斋戒又有什么用呢?斋戒时不小心谨慎、专意至诚,祭祀时又怎能做到“诚”与“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这是孔子慎“齐”的又一原因。
      (三)慎“齐”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
      春秋中后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西周礼制面临崩溃,以下犯上等僭越的事情多有发生。仅在孔子生活的鲁国,鲁君就形同虚设,三大氏族尤其是季氏掌握实权,甚至迫使鲁昭公流离国外乃至死于晋国。孔子推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对僭越的行为极为反感,《论语》中就多次记载孔子对此事的批评,如他对“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的谴责,对季氏祭祀泰山的批判,甚至在得知陈恒弑君后请求鲁君出兵入齐干涉齐国政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概括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人遵守本分,做好本职工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做僭越的事情。要使社会拥有秩序,首先必须做到“敬”,即人人都有恭敬之心,尤其臣要敬君,子要敬父。孔子赞扬子产的四项品德符合君子之道,其中一项就是“其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即他对国君的恭敬之心。因此,“敬”不仅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而慎“齐”则是孔子教化人们怀有恭敬之心的手段和工具。“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子,恐民之不敬也。”(《礼记·表记》)斋戒后祭祀鬼神,以求庄重恭敬,是怕人们失去恭敬之心。对亲人没有敬意,对国君必然很难怀有敬意。与斋戒一样,臣下择日月以见国君也是为了表达对国君的敬意。“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也,以致教也。’”(《礼记·坊记》)斋戒培养了祭时的恭敬之心,才能使人们在其他场合尤其政治生活中做到“敬”。
      可见,孔子强调慎“齐”,不仅因为它是周礼的重要内容,还因为它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是其施教的政治手段,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室衰微。“子之所慎:齐,战,疾。”“齐”(斋戒)作为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礼前礼,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均有重要表现,而孔子所“慎”的主要是祭前的“齐”礼。孔子对斋戒的重视有三方面因素:慎“齐”与不慎“齐”的结果不同;慎“齐”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相一致;慎“齐”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教化目的。慎“齐”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相关热词搜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