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成因探析】艾青的义乌情结

    时间:2019-04-17 03:34: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艾青(1910——1996),中国新诗史上最富盛名的“悲哀的诗人”, 作为旧中国苦难土地的“悲哀”歌者,其诗歌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和“苦难美”形成了自我独特的风格。艾青解放前的诗歌大多是抒写中国的土地及生活于这土地上的广大农民、战士及普通人的命运,以平民意识、苦难意识关注20世纪30、40年代内忧外患旧中国贫困荒蛮的土地上农人的悲惨命运和生存的痛苦,以及他们对苦难的坚忍、对光明的极度渴求,使他具有了“泥人的忧郁”。他将个体的哀乐融入到民族、国家的哀乐之中,抒发自己与农人、民族乃至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情感,充溢着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民族复兴的信念。“忧郁”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将对“艾青式的忧郁”形成原因从特殊的时代、个人的际遇和域外文化影响角度进行解析。
      一、特殊的时代
      艾青所生活的年代,是我们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最残酷、又是反抗战斗最激烈最悲壮的年代。在一个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更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各种矛盾日渐尖锐激化。他在童年便看到了农村的凋敝衰败,目睹了人间的混乱与不平,他最初面对着“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画笔的时候,便去描绘阴暗的茅屋、荒芜的旷野和搁浅的划子。那些艰苦劳作的农夫、农家的妇女与孩子,那些小贩、车夫,都成了他作画的最惯用的对象,并借以寄托自己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怒感情。
      后来,经过,三年的海外流浪,1932年艾青从色彩的欧罗巴带回一支哀怨的牧笛,回到了上海。由于参加左翼进步组织活动而被捕入狱三年。诗人在艰苦的铁窗生涯中,改绘画为写诗,1933年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经发表,即以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和对农民的真挚情感,确立了诗人“农民的儿子”的形象。1937年抗战军兴,诗人流离转徙于满目疮痍的祖国大江南北,面对日军铁蹄凌辱下的中国广袤土地的荒寒贫瘠和底层农民的痛苦灾难,那从少年时期起就深烙于诗人心灵的“农民的忧郁”更浓重了。诗人的“忧郁”因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最广大的人民之中,具备了厚重的美感和内涵,完全不同于那些在个人世界里反复吟唱个人哀怨的“象牙塔”诗人。诗人谈到自己的土地诗篇时曾自白:“多数写的是中国农村的亘古的阴郁与农民的没有终止的劳动,连我自己也不愿意竟会如此深深地浸染上了土色的忧郁。”1941年诗人抵达延安后,创作上曾偶现亮色,如教材所选《黎明的通知》,但整体而言,解放前艾青的诗歌创作更多地留给人们“忧郁”的土地赤子的诗人形象。
      二、苦难的烙印
      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艾青,浙江金华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但因自小遭父母嫌恶,五岁起即被寄养在贫苦农民大叶荷家里(详见其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而“回到父亲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成了一个“忧郁的少年”,应该说,小时的这段生活经历让艾青初步了解了农民的生存忧患和心灵创伤,成为他平民意识萌生的根基,从小即培养起他对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那“土色的忧郁”成为他一生的情结。
      三、域外的影响
      1929年始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和思潮,使艾青创作中有了一种“飘泊的情愫”。艾青的诗歌创作,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上深受莎士比亚、兰波、叶塞宁、凡尔哈仑、马亚可夫斯基等象征主义的先驱影响。他们运用意象组合、自由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或揭露资本主义大都会的喧嚣腐朽,或描写农村的衰败颓废,或咏叹流浪者的孤独寂寞,或歌颂死亡的冷峻静美。这几位诗人的作品大都弥漫着一种凄苦哀伤、悲观厌世的情绪。艾青早期诗作《巴黎》、《马赛》以及复出后的《纽约》、《芝加哥》等诗歌,都有凡尔哈仑诗风的流韵,他的《旷野》、《北方》等诗篇也可以看到凡尔哈仑的影子。艾青作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些域外诗人对他影响与其说是艺术与手法上的,不如说是在主题和情感的关注上。他们对艾青的吸引力可归结为一点“即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及生活更新的热情。艾青在长年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四大主题:雪与雾、生与死、黎明与太阳、土地与旷野。这些主题,艾青以独特艺术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激奋的情感,从而生成了一种深沉的忧郁的抒情风格。
      艾青的忧郁是与社会现实的苦难同行的,是一种真实的横梗在心头无法言说的情感,这种忧郁的情思渗透在诗行中,最终形成了艾青式的忧郁的抒情风格。他的这种忧郁的抒情个性使得他各个时期的诗作都有拂不去的悲哀情结。一首首苦难的悲歌,是为这土地、为民众、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个人类世界而谱写的,艾青的忧郁最终跨越了自我感情的门槛,而在时代与民族的情感中找到了契合点。他的忧郁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联,与一切不幸者和苦难的国度联系在一起。诗歌中的忧郁总是浸透着诗人强烈的深沉的凝重的忧患意识,他的笔端即使在最欢乐的时候往往也流露出忠实于现实的沉重之思,他的诗歌所寄托的忧郁情结,不仅仅是艾青一个人的心声,同时也是全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心声。
      
      参考文献:
      [1]晓雪.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周红兴.艾青研究与问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艾青.艾青全集·诗论[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4]王劲松.艾青抗战诗歌“忧郁”的抒情风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蒋霞.从吹芦笛的诗人到自觉的时代歌唱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李岩.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与主题探析[J].语文学刊,2003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成因 情结 诗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